第117章(第2/6页)

高长松在高老庄名声好,有一点就是他给本村的缺地人口提供了岗位,教给他们足以在这时代安身立命的技术,哪怕苦点,哎,这年头干什么能不苦呢?

高长松想于四娘跟高澈一家本就跟他熟,他常去镇上办事,缺个搭把手的都带高澈去,至于往来会客,照顾亲眷,于四娘又当了高翠兰她们小半个娘,两家如此,将村店交付给他们经营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他看来,于四娘是个精明的小妇人,一定能将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

至于什么“家产被无良亲戚强占”的戏码在这个年代的村落很难发生,原因很简单,眼下各国虽修建律法,可在闭塞乡镇中,真正起到治家、治乡作用的,其实是从古至今绵延下的道德孝义。这年代的人非常讲究名声,尤其在高老庄这种流通很低,人世世代代都生于此、亡于此的村落,人们都很小心地经营自己的名声。倘若高长松苛待了村人,他便难以行商,同样,如果于四娘他们贪图了高长松的家产,也会难以在村中生活下去。

从涂里正那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去问了高澈跟于四娘的意见。

高澈不用说,还是那副憨直的模样,高长松还没说完,他就大咧咧地应下来道:“成啊,只要十二郎不嫌弃我等粗笨便好。”

高长松听后颇有些哭笑不得,他无语道:“我话还没说完呢。”你听完再回话也不迟啊!

高澈表示:“索性十二郎也不会害我,你说完我帮忙就是,哪里要想旁的?”

高长松先有些感动,之后则无声无息地给了于四娘一个眼神,于四娘很清楚他在想什么,又看回去,也很是无奈。

哎,高澈白长了大个子,平日里想得却不多,是要于四娘帮他看着的。

无论如何,于四娘跟高澈是答应帮高长松经营这村店了,高长松甚至想着,他得弄些这年头没有的吃食在村店里卖,说不定还能靠此多攒点营业额。

卖什么呢?看穿越文中前辈的致富方法,卤味跟麻辣烫是最赚钱的,可身在唐代的高长松表示,这年头没有辣椒,麻辣烫就不用想了,卤味……香料真的很贵啊!用来做卤味真得赔的裤衩子都没了,由此观之,这两样绝对行不通。

哎、想想,到时候再说吧,店还没有搭起来呢!

……

很快到了八月中旬,与现代不同,这年头虽有“中秋”这词汇,却无正儿八经的“中秋节”。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才出现了“中秋节”一词。

皇帝不因中秋节而放假,民间就更不会大操大办了,更何况,农历八月正处农忙之时,先是要把前一年丰收的小麦全都收割了,之后又要再下一批种子。

因这些年风调雨顺,再兼之无甚战乱,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乌斯藏这里基本上是能做到两年三熟的,在某些地区还可以一年两熟。

或许是有《西游记》的光环,高老庄的土地十分肥沃,今年春季播下一批种子,秋天便收获了沉甸甸的麦子,农人盘算着秋天再种下一批,几个月后又有新的收获。

左居正就在这时跟高长松提出了辞行,高长松知道他行万里路,又以斩妖除魔为己任,也没有强留,只是给他带上了足够多的干粮。

其实他想给盘缠,但是左居正不愿意收。

但或许是他出门前没看黄历,选的日子不好,前一天高长松打开定位仪,礼貌性看猪八戒跟他手下一众豺狼虎豹精的位置,发现其中一只跑了,距福陵山不说十万八千里,也有很长一段距离。

高长松看后略有些跳脚,这不成啊,哪能让吃人的妖怪跑了?

他想想便抄上家伙准备去拦,高长松是不敢越级挑战,可欺负个才十几级的弟弟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他全副武装外出时又没避开左居正,于是等他开小船往福陵山去时,又是绝妙的二人组。

生意做到高长松这份上,有点子、有规矩,哪怕他人不在,作坊也能顺利运行,往外跑个三五日一点问题都没有。

左居正也不问高长松怎么“看”见的,怎么发现的,这年头奇诡之事太多,遇见什么都要处之泰然。

他对高长松的小宝船有点兴趣,其实乘硕鼠精或者坐猫咪巴士来得最快,还灵活机动,可高长松也就想让自己的“宝船”下下水,绕远路也要下,左居正举双手双脚赞成,一遛上船就窜到最前头。

这船外表与唐宋船只肖似,可真运作起来,却要轻省许多。

唐宋的船,还是要靠桨运作的,风力没法完全驱动,你看京杭运河上乘风破浪的大船,两侧都有数十苦力推动船桨,这在现代人眼中是副很离奇的画面。

高长松的宝船,或者说是大安的黑科技就以灵力代替了人力船桨,等高长松理清了其中的原理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