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捡到一个童工(第3/4页)

当然,有钱的人家可以用钱开道,硬把孩子都接出来养在身边。在义务教育免费,学杂费十块钱的时候,他们愿意砸几百块钱的借读费。

看得出来,池小勇的妈妈辛抗美,肯定不属于这等豪横人家。

再说,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孤身上路,这也不合适啊。

警察通过奖状找到了池小勇的学校,再找到他现在的监护人,他的叔叔和婶婶。

见到警察,婶婶大吐苦水:“那个女人跑了,丢下这个孩子,就靠他爸养,我爱人非要主动收养,说什么是他池家的人,他就不能不管。

现在好了,偷了家里的钱往外跑,去找他那个一分钱没给过的亲妈,我们自己还有小孩子要管,哪有空管他,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

另一边,叔叔对这个侄子是有一种宗族上的道义在。

“这孩子命苦啊,他妈妈是最后一批插队的,本来以为这辈子都回不了家,就跟我哥在一起了,谁知道,刚生下他一年,政策就变了。

他妈妈回去的时候保证会想办法把他们姐弟俩带回去,能带一个子女的政策刚下来,她就把姐姐接走了……

哎,这也不能急啊,政策都是慢慢变的。我跟他怎么说,他都不信,这不,拿了家里的钱,非要去找妈妈。”

这两人对池小勇的态度是:“他既然想找,就让他找吧,不然整天魂不守舍的,还不如让他去一次,彻底死心就老实了。”

警察觉得池小勇实在可怜,便想帮着找当时知青插队时的资料。

好不容易从纸质资料里把辛抗美给翻了出来,只见户籍地址上硕大的一个字:沪。

别的没了。

“登记的人怎么这么随便。”连警察都忍不住吐槽起前辈。

随不随便,已经是即成事实,没救了。

池小勇想去,但是偷叔叔婶婶家的钱肯定得还回去,一路扒火车逃票过去也不现实。

安夏双手抱在胸前,冷漠地盯着池小勇:“我有个赚钱的机会,你要不要试试?”

“他才十四岁,童工。”陆雪小声提醒。

“你这个死脑筋。”安夏摇头。

“最近宣传库尔勒香梨,得搞些活动,有活动就可以得奖金。”安夏又转头看着池小勇:“我看你音乐和绘画都拿过奖状,应该勉强算过了及格线。怎么样,来试试吗?”

陆雪顿悟,安夏是老板,她乐意先发奖金,谁也管不着她。

跟学校里请了假,安夏和陆雪就把池小勇给带走了。

池小勇原以为自己要扒四天四夜的火车才能到,没想到,安夏竟然给他买了机票。

他的叔叔婶婶都没坐过飞机。

“别太兴奋了,这是你欠我的钱,要还的。”

在飞机上,安夏坐在池小勇身边,一项一项的给他布置作业:

首先,挑出新疆便于运输,又好吃的十样水果。

其次,用优美的词藻来夸水果。

再次,给每样水果安排一个动听,又不那么离谱的故事。

最后,考虑这些水果要怎么搭配着卖最合适,为什么。

池小勇深吸一口气,默默地认真思考。

陆雪不忍这可怜孩子被压榨得太惨,时不时的提供一些思路。

后座上传来一个男人压低的羡慕声音:“看人家是怎么当妈的,管孩子管得多好。”

紧接着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你没看孩子他爸也在管?我管孩子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池小勇被债务困扰,压根没注意听见。

安夏和陆雪听见了,两人不约而同的就当没听见,该干嘛还干嘛。

等到了目的地,找辛抗美的过程比较顺利。

辛抗美也没有完全不想认儿子,就是情况比较尴尬。

要是完全义务教育,她还能养得起两个孩子。但是要交借读费的话,就万万交不起了。

她说想等等政策,能接一个回来,可能就能接第二个回来。

她又叹气:“小勇的外公,就是我爸,明明是个老干部,只要跟领导说说话,怎么都能通融。可是,他偏不,说要保持思想的纯洁性,不愿意走后门。”

安夏不明白:“干部?还交不起借读费?”

辛抗美压低了声音:“他说借读不是必要的,在库尔勒就可以读书,为什么要借读?他的所有存款,要等他百年之后,都捐给组织。”

安夏肃然起敬,九十年代的商品大潮冲击下,还有人真的可以做到像革命电影里那样:人都快死了,还不忘「这是我五月份的党费」。

屋里传来一个老人的咳嗽声:“我这一辈子没有麻烦过组织,别人家的孩子都没回来,就我们家要搞特殊?”

不一会儿,老人拄着拐杖出来了,看了一眼哭成泪人的女儿,又看了一眼从未见过的外孙。

池小勇一扫与陆雪对峙时的凶猛,乖得不得了,手里捧着他一路抱着带过来的库尔勒香梨:“外公,这是我家树上结的梨子,可甜了,您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