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加剧内卷的当事人,东港的尴尬以及巅峰的期待(第2/4页)

“如果次品率比现在低很多,以后就按照这个数据生产就好了。”

等王基铭放下电话以后,再看看统计出来的数值,不由叹道,“王浩,真是神了啊!”

“八百万,值了!”

丁宗权马上道,“当初我听你说这个问题,就觉得让王浩帮忙做分析没问题,所以我才不断加价,一定要确定下来。”

“多花几百万根本没关系,问题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王基铭不由得想起,当时邀请王浩帮忙做分析的情景。

丁宗权好像完全不在乎钱,开口就往上加个几百万,仿佛他不是站在武钢研究院这一边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对了!

相比能完善双锟铸轧生产线,大大降低次品率的研究成果来说,八百万的投入又算得了什么呢?

……

西海大学。

王浩知道了实验验证的数据,也跟着轻呼了一口气。

分析,毕竟是分析,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谁也不知道具体结果怎么样。

现在知道了结果,项目可以说已经完成,他仔细回想了一下,也发现手下有人的好处。

针对武钢研究院的项目,他就只是做了核心工作,包括代码的编写、数据汇总记录等繁杂的工作,都是交给张志强和两个学生完成的。

所以他一直感觉都很轻松,全都加在一起,也没费多少时间。

“如果其他人能更优秀就更好了,到时候,就连分析整理的过程也能交给其他人来做……”

王浩思考着。

虽然研究已经完成了,结论也给武钢研究院那边发了过去,但是项目来说,还是要总结一下分析过程。

因为其中牵扯非常复杂的底层逻辑,总结的工作还是要他自己来做。

这也是耗费时间的地方。

他写总结报告,还不只是武钢研究院的项目,也包括自己的杰出青年项目。

他的杰出青年项目内容就是NS方程,现在NS方程已经完成,再继续也没有后续内容,自然就可以提前写项目报告。

项目还是早一点提交比较好,后续就可以申请其他的项目。

杰出青年项目的好处在于,资助经费是不会收回的,只要正常完成的项目,剩余的经费依旧会放在学校账户里,继续使用支持其他的科研工作。

这一笔资金就的是对个人的资助,那么早一点提交成果报告,把项目直接结算掉,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成果结算肯定要在做报告之后,毕竟到现在还没有国际学术机构认可他的证明。

于此同时。

科学基金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的理论数学办公室,有几个负责人也在谈着王浩的研究。

话题是从今年的优秀青年、杰出青年项目开始的。

不管是杰出青年项目,还是优秀青年项目,每一年审批的数学理论项目数量都非常稀少,他们甚至还讨论成立特别的基金,来专门针对理论研究给予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理论的研究去和应用的研究竞争,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优势。

之前没有优势也就罢了,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

现在优势感觉更小了。

王浩的两个项目,似乎一下子就拔高了数学理论项目申请资助的门槛。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数学物理科学部资助了几十项数学理论项目,其中经费超过五十万的项目就只有七个。

王浩个人占据了两项,第一个是优秀青年项目,研究质数分布概率,他提交了梅森素数、角谷猜想的成果,还包括完成角谷猜想证明的数学方法。

这个数学方法获得了陈省身数学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之后王浩申请了NS方程项目,现在正准备进行NS方程问题报告。

看看他申请的项目内容,再看看他的研究完成情况,其他人甚至有些不敢申请了,就连评审专家的要求都变高了。

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数学物理科学部也资助过很多顶级的研究。

其中NS方程相关研究项目就有好几个,但其他人用了几年时间,就只在研究上有一点小进展而已。

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数学物理科学部的专家评审,在项目申请审核的时候就知道,花费好几年时间就只能有很小的进展。

如果能在国际顶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几十万、过百万的经费资助都值得了。

王浩就不一样了。

他的杰出青年项目是年后才开始的,结果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宣布解决了NS方程问题。

那不是一点小进展,是直接解决了问题。

李建伟正在看着网上的新闻,发现一条和NS方程有关的讨论,不由得开口问道,“你们说,王浩是真的完成了证明吗?我看了他的论文,但其中的逻辑实在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