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慷慨皇帝再重赏(第3/4页)

李玄霸慷慨地将模型献给了太子。杨昭让人马不停蹄地将这件事奏给皇帝。

杨广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

他本就是好大喜功之人,任何能造成大声势的事他都喜欢。

于是他给太子下令,召集工匠研究这个印刷术,先印儒经,再印历法,然后把他登基后发的招贤令等圣旨编撰成“圣言”,印刷后到各地分发。

如果印刷效果很好,杨广就想召集人把宫中收藏的孤本编撰成一部图书合集,然后多印刷几部,在东京、江都各藏几部。

杨广自己是奢侈的人,所以与隋文帝的抠抠索索不一样,他奖赏得他喜爱的人很慷慨。

杨广当即写信给李玄霸,问李玄霸想不想当侍中。

侍中现在只是一个虚职,一般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加官”。如果单独封侍中,只是拿俸禄,不用干活。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高兴得一蹦三张高:“好呀!阿玄先去当官!哥哥随后跟上!”

李渊也十分高兴。

李建成心里虽有些酸,但还是做出了一副好兄长的模样,恭喜李玄霸。

只窦夫人皱眉:“会不会太过招摇?”

李玄霸想了想,道:“父亲,请帮我拒绝陛下的好意,换成一些田地钱财。”

李渊疑惑:“为何?”

李玄霸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和二哥先是伴驾,父亲又被征辟入朝,我又得侍中官职,荣宠太过。如母亲所说,我还年幼,福气太重,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古来许多年幼时入朝为官者,命都不太好。”

此时不仅很信谶纬之术,也信“命数”。

李玄霸只说家中荣宠太过,李渊还不以为意。

他身为皇帝表兄,荣宠再过都是应该的。何况他家的荣宠,比起皇帝身边的宠臣宇文述一家大大不如。

但李玄霸说“福气过重难以承受”,就让李渊上心了。

李玄霸自出生起身体就不好,又显得过分聪慧,很符合史书中那些早夭神童的特征。

李玄霸见父亲被说动,又道:“再者,父亲,我想科举入朝。”

李渊想也不想道:“不准!科举入朝会受人鄙夷,你没看到先帝科举征辟的人都是什么处境吗?”

李玄霸当然知道。

虽然后世记载“明经”起自隋文帝,“进士”起自隋炀帝。实际上汉朝察举制时,被举荐的贤才入朝后会通过考试甄选,就已经有了“明经”和“进士”的分科称呼。

相反,后世经过考古,隋文帝和隋炀帝关于科举取士的诏令中,没有出现“明经”和“科举”的文字。

这不是说隋文帝和隋炀帝没有开这两科。他们只是沿用了古人考试分类称呼,没有特意点明,对科举取士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重视。

隋文帝是真的不太重视科举招揽的人才,更信任勋贵和世家荫蔽做官的人才。

隋文帝一朝通过科举入朝的人才,大部分如王贞,给个县尉就打发了,更多的如刘焯、侯白之人,连官都没得做。

甚至侯白自最难考上的“秀才”科入朝为官,隋文帝却把他当逗乐子的人。杨素与侯白交好,每当举荐侯白,隋文帝总说侯白不够格为官,只给了他五品官的待遇。

李渊年少时曾伴随隋文帝左右,深得隋文帝喜爱,所以是亲眼见到侯白如何被隋文帝当做俳优对待。

李玄霸一说起科举入朝为官,他就立刻膈应。

李玄霸道:“父亲,当今陛下和先帝不一样。在伴驾时,我听陛下说,他更希望任用亲自选拔的人才。陛下悄悄和我说,他明年就会增设科目,开科取士,亲自选拔人才。”

李渊看向李世民:“真有此事?”

我没听过啊!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回答:“真的!陛下说过!”

可能是陛下私下对阿玄说的吧。先帮阿玄说服耶耶!

李渊有些意动:“既然陛下都和你们说了此话……”

李建成反对道:“即使陛下会重用科举为官的人,但朝中大臣仍旧会鄙夷。我们唐国公府,怎么能出科举之人?太丢唐国公府的脸。”

李渊又犹豫了:“确实如此,还是不太好啊。”

窦夫人想插嘴,但嘴唇动了几次,她还是没有出声,担心她一出声,丈夫会习惯性地反对。

李玄霸给了母亲一个“放心”的眼神,继续道:“我们唐国公府是陛下信任的外戚,如烈火烹油一般鼎盛。若家中兄弟各个权势过重,反而不美。我如果经过科举入朝为官,勋贵世家子弟不屑与我为伍,或许才对唐国公府更好。”

李世民也劝道:“对啊耶耶,阿玄本来体力就不好,不能被俗务所累。阿玄就留在京中修修书,别人不去烦他,还乐得自在。我就去边疆为将,自己拼个爵位出来。我们兄弟几人各走不同的路线为官,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