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红薯和土高炉炼钢也不怎么样(第3/4页)

周邈:“可能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地广人稀?而不是地狭人稠,人满为患养不活人。”

还是冯劫这个做御史大夫的,心性更坚韧:“小麦和大豆增产在望,粮食问题变得不再那么迫切。

反而是长绒棉,更能解大秦黔首的寒冻之困。”

周邈接受了开出长绒棉,比开出红薯更适合的说法。

但是……

……

“但是,我觉得剩下的一样奖励,也非常好啊。”

大秦君臣:……

不行,不能多想。

究竟错过了多大的好东西啊!

蒙恬:“是什么?”

周邈:“高炉炼钢。”

“当然,为了符合当代科技水平,是土高炉炼钢。”

“现在的兵器,已经出现了铁兵器,但还是以铜兵器为主。

——毕竟‘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一’,铸出的就是十一个铜人,而非铁人。”

“但铜兵器质地脆弱

,不如铁兵器坚硬锋利,必将被淘汰。”

“铁百炼成钢,但高炉炼钢却能直接炼出品质不错的钢水,浇铸的兵器锋利坚硬,吹刃断发,这种兵器在战场上对敌,直接就碾压对方了啊!”

周邈又想到一点,“而且之前不是说了马蹄铁吗?高炉炼钢能很快地浇铸出马蹄铁,不必费时费力去捶打。”

听周邈说完,起初还痛心的大秦君臣,已经露出了笑颜。

便是不算人精的王贲,都能第一个反驳:“战场对战,胜负取决于敌我强弱。而非我方战力碾压对方,才能取胜。”

“大秦确实佩带铜兵器,但和半数兵力持棍棒的匈奴、百越对战,已经足够了。何必非要佩上吹毛断发的铁器利刃呢?”

蒙恬跟着补充:“正是如此。即便北有匈奴需防备,南有百越需一统,但你不是也说过,当下的大秦是东方周边、乃至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如此,我们需要先进的铁器做什么?”

“只需要在其他国家持棍棒时,我们拿铜兵器,其他国家拿铜兵器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上铁兵器。只要领先所有对手,就已足够。”

“敌人用棍棒,我们用铜兵器,或者用铁兵器,并无多大不同。”

周邈茅塞顿开!

“是我想差了,只想所有东西都用最好的,但其实够用就行了!”

“孺子可教也。”王绾满意点头,又说到马蹄铁。

“至于马蹄铁,一个一个敲打铸成又何妨?”

“大秦并不急于在一日之间,就组建出最先进的骑兵,也并不打算组建百万骑兵,毕竟大秦人口取整才两千万。”

“组建两万精良骑兵,能决胜战局即可。若尚有余力,再图扩军也不迟。”

蒙恬也透露道:“且这两万骑兵,并非必须三五个月就组建出来。每年能组建一万骑兵,就已是神速。”

“预计之中,三年完成骑兵组建,届时伺机对匈奴用兵。”

周邈想到历史上的蒙恬是在上郡驻守了十余年的,预计三年后就对匈奴用兵出击,应该算快了。

“那就是说,马蹄铁不急,可以慢慢打?”

蒙恬点头:“自然。”

周邈:“那就是说,其实高炉炼钢不重要?”

蒙恬正要点头,李斯突然截断:“有总比没有强,能更快速、耗费更少地,铸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总归是一件好事。”

“若如此,征伐西域时,或许能速战速决,可避免空耗民力。”

李斯的安慰劝解显然有底线的,追问道:“那周邈你知晓土高炉炼钢吗?”

听语气中的熟练,不像头一次听说的样子。既然常听常提,或许知道一些呢?

“后世有过一阵土高炉炼钢的高峰期,老一辈基本对这技术都有点了解。”

周邈不太有自信:“平常看穿越争霸小说,也常能看到土高炉炼钢,上课时历史老师倒也有做过知识拓展。”

嬴政想到当初周邈说造纸术时,也是说老师做过知识拓展。

可以确定的是,周邈曾经受到的教育,属于较高水准的。

另外,土高炉炼钢技艺,他多半也知晓一些。

周邈:“但土高炉炼钢毕竟和提炼粗盐不一样,没有多次实验,不曾上手实操。就像盐田法的晒盐一样,也就知道个大概。”

大秦君臣:“……”

想起了据说只知道个‘大概’的盐田法。

李斯:“足矣。”

够用了!真的够用了!

嬴政当即决断:“便如盐田法晒盐一般,大概写出来。朕再交予墨家弟子去尝试钻研。”

李斯:墨家,又一个领兵营建盐场的王贲,白得一功劳!

既然始皇陛下这么说,周邈也就答应下来:“那好,到时我把土高炉的大概结构画出来,再把用炭降碳含量等粗略事项写下来。”

李斯:听起来,不是懂得挺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