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长城不止是一道横山越岭的宏伟城墙,它还是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第2/5页)

李斯需要确定的是,李左车在历史上是否正面。

万一他们看走眼,其实李左车是个大愚若智的蠢人,或是大凶大恶的恶人呢?

“天下皆知,故赵亏欠武安君李牧,李左车作为李牧之孙,对故赵只有仇恨,而无追思怀念,因此李左车可信。”

两三年的观察(监视),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与张良追念故国不同,李左车是闻故赵便嗤鼻愤恨。

“李左车承李牧遗泽,在代地一带,更易令军民同心,组织防御东胡。”

至于担心李左车一呼百应,在赵地反了大秦?

若真无那点自信与心胸,但凡有疑便弃之,那这天下也无几人可用了。

毕竟李斯都是楚地人,硬要捏造疑点,那他也不可重用了。

而且以如今的大秦,驰道畅通八方,军队数日可达郡县。

天下黔首皆信仰、爱戴仙使,天下士人因科举尽数归心大秦。

若还叫李左车拥兵自立,反了咸阳,那大秦真就是气数已尽。

他们也别在这儿费劲巴力地拯救大秦了,直接坐等灭亡吧!

殿中君臣对此已有共识,李斯甚至都不曾赘述。

萧何最初虽为秦吏,却生活在楚地。

更知另一层深意:“大秦封侯于六国后裔,大力安抚了六国遗民。然若开始重用六国后裔,想来六国故地之人也能彻底放心了。”

“六国后裔中,文已有智武侯张良,武再加一个李左车又何妨?”

李左车又不同于张良,他是领兵的武将。

始皇帝都敢叫六国后裔领兵镇守故地了,对六国遗民哪还有区别对待!

如此,天下才算彻底熔炼成一块铁板。

天下皆是大秦黔首,再无六国遗民之分。

萧何:“亦能令天下之人,知始皇帝陛下胸襟博大,知人善用。”

周邈跟着一想,还真是!

而且如今的大秦,不比三年前,可说江山已经稳固。

现在的大秦,有了重用六国后裔的底气!

何况这人是李左车,不是项梁。

项梁不能放回楚地,但李左车可以放回赵地!

李左车别说反秦复赵,就是赵国还在,说不定都得叛赵投秦。

“二位议是。”嬴政显然也认同。

“午后再宣武宁候觐见,届时令其领兵三万,前往代郡、上谷郡一带,防御东胡。”

蒙恬领兵十万却匈奴,李左车领兵三万御东胡,是否不公?

一则是蒙恬要进军草原,拉开防线,而李左车主要是御守代地。

二则也是考察其才干,是否能发动当地黔首,使军民一心御敌。

若能,那便可以放心任用了。

若不能,还出些纰漏,那便是才干不足,也好尽早撤换。

“陛下英明!”

李左车之事就此定下,暂且放置一边。

接着当重回修建长城的主题。

但嬴政见周邈疲惫神态,只道:“归来日期比预计早上两日,时间大有富余,今日便先回去歇息吧。”

“明日朝议散后,再商议部署新任务也来得及。”

“那行!容我先歇上一天!”

周邈也确实累着了。

此去勘探近一月,清早出发,一路上还要提神注意东胡人踪迹,生怕送货上门,同时又要救援被劫掠的村落。

晚上歇息时,还要熬夜抄录勘探机器人的勘探数据,最终汇总成‘九州密藏·长城番外篇’。

这一趟差出的,真是心力交瘁!

回到六英宫。

唏哩呼噜吃过一顿丰盛夕食,又洗漱过。

往高床上一扑,棉被软枕,沾床就睡!

夜酣眠。

……

第二日一早。

周邈睁眼,精力满值!

方岩端来热水,侍候着穿衣洗漱。

出得内室,来到厅中,就见霞刚好放下最后一道清汤。

“仙使,请用朝食。”

周邈在桌旁坐下,“霞亲自下厨做的?”

霞的厨艺水平,堪比少府太官令的!甚至因为用餐者人少分量小,有时间精工细活,又心思活络常试新菜,显得厨艺更加高超!

外出勘探时霞虽也随行,但出门在外,到底不能全力施展厨艺。

回到六英宫,霞得以大展身手。

“正是,妾想着仙使长途疲累,恐口中寡淡,便亲自下厨做了些新鲜吃食。”

最初六英宫的膳食均出自少府太官,后来在偏殿搭起炉灶,起先只是回锅热一热冷食,如今已经单独开火,全权负责仙使的膳食了。

能够开小灶,周邈是开心又自在。

“霞想得真周到!”

嘴上说着,手上就已起筷开动。

饱饱地吃过朝食,方岩正欲去备车,周邈拦住:“今天时候还早,不坐车了,走着去。顺便散散步、消消食。”

“那臣去拿一件披风,早晨天冷。”方岩转身去内室。

即将冬十一月的季节,早晨夜晚时候,已经冷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