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宝珠手中捏着花枝,……(第3/4页)

“总不能是在娘家过年吧,”潘三金蹬着自行车,不介意吃一口风,“过年总要回来的……我就瞅瞅,不耽误事儿,胶卷都带着了。”

……

六里镇东街。

“还关着门啊。”看着还是闭合的门,潘三金有些失望。

“没关系,这时候还早,爸爸,等东西买好后,咱们去九龙镇洗照片,开船去,不然,咱们去青石镇也成。”潘垚宽慰。

青石镇离六里镇更近一些,骑自行车便能到,九龙镇更大更繁华,就是远了些,去年时候,潘三金便是开着船去了九龙镇卖鱼。

听到潘垚这话,他点了点头,“行,咱们去九龙镇走走。”

自行车一蹬,车轮子轱辘地往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潘垚探头瞧了瞧这美华照相馆。

这是临街的店铺,木头搭建的,大门还是以前古时那种老旧的木板门,一块块的拼接成门,店铺上头挂一块招牌,只见白底黑字,上头写着美华照相馆这几个大字。

潘垚没来照相馆拍过照片,班上倒是有好几个小朋友拍过。

江宝珠也拍过,还搁在书包里,夹着课本,特意带给潘垚瞧。

那照片,潘垚瞧了,就见相片上,老板娘还给江宝珠涂了口红擦了粉,脸涂得白白的,额头再来个观音痣,捧一束花,后头再来个塑料幕布。

天空蔚蓝,云素若锦,幕布上鸟语花香,确实是顶顶时髦的照片了。

按江宝珠的话讲,潘垚要是去里头拍照,保准那照片还能留在美华照相馆的橱窗里挂着,当做吸引客人的样板!

说不定还不收钱,这叫做广告!

瞅着江宝珠打得像猴屁股的腮红,潘垚敬谢不敏。

给钱都不成!

去照相馆拍照这事嘛,还是算了。

……

“还好其他店铺没关门。”潘三金和潘垚闲聊,“往年时候,这美华照相馆也开到三十,开店就是这样,越是年节时候,越是忙。”

潘垚点头,心有戚戚,还是当小朋友快活。

当大人要赚钱,做啥都辛苦,种田苦,上班忙又累,这开店也一样,得守店!没年没节的,忙的时候,嫌累,不忙的时候,嫌没钱……

还是她这个小朋友好,天冷寒假,天热暑假,两个都美滋滋。

……

另一边,被潘三金和潘垚谈论的美华照相馆,老板娘卫美华带着丈夫孩子,回了市区娘家。

卫家的房子落座在钟鼓楼附近的锣锅巷,钟鼓楼是A市的市中心,四周都起了高楼,路上铺了水泥,瞧过去便是气派模样。

前两年,江畔还建了座千米长的大桥,连接了钟鼓楼和中洲两区,交通更为便捷。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半点不假,随着交通的便捷,钟鼓楼愈发的繁华热闹。

这一片的人都由衷的自豪,走出去也胸膛挺直,觉得有面儿。

锣锅巷里的房子还是老房子,卫家这处房子也是,只见房子还是木头和砖头混制的,窗户上还有雕花,不过,这房子虽然旧,占地却好,近来半年,周围已经有动迁的声音传出,热热闹闹,沸沸扬扬。

孔心婧看了一眼大姑姐,卫美华正在帮忙给鸡鸭褪毛,年二十七,宰公鸡,过年要祭拜的各路神仙多,祖宗也不能忘,二十九和三十都在祭拜,东西得早几天准备。

“妈,大姐什么时候回去?家里没有蒜苗了,我去市集上买一把新鲜的?”

孔心婧走到婆婆马兰花面前,低声问道。

孔心婧会有这么一问不奇怪,在A市,逢年节时候,闺女儿拎着鸡鸭鱼肉,再带上红包,回娘家给爹妈拜年,在这儿,它也叫报年。打道回府的时候,做爹妈的也要回礼。

一则是外甥的压岁红包,二则嘛,得是一扎蒜苗。

蒜苗越新鲜的越好,因为,在A市,蒜苗的音有孙子的意思,做爹妈的回个蒜苗,寓意祝福闺女家有子孙福。

要是谁家不拿蒜苗,或是拿的是蔫耷的蒜苗,回去了,亲家公亲家婆该骂人了,骂得还贼难听,谁让这媳妇爹妈不讲规矩,蔫蒜苗,这是咒自家子孙蔫又孬,严重了还有断子绝孙的意头。

所以,报年归家后,有公婆的,公婆保准先检查媳妇手中的蒜苗。

“不用,美华夫妻和照荣,他们今年在家里过年,不回去了。”

孔心婧诧异,“在家过年?”

马兰花一挑眉头,“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没,就是有些意外,”孔心婧压住心底的涟漪,尽量让自己面上好看一些,“妈,既然大姐他们要在家里过年,照荣也在,我去百货再买点糕点瓜子,过年时候,孩子们也有东西吃。”

“去吧。”马兰花从口袋里翻了些碎票子过去,“再买些椰子汁和糖果,咱们小风爱吃。”

孔心婧:“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