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战局转变(上)

十月初十,唐军大营内,李善沉默的等待着突厥、薛延陀的联兵,大量唐骑以百骑为规模散开,扑杀可能的敌军斥候,不过回报至今都没有战果。

李善并不着急,甚至不急着出兵,大营与礼泉县、武功县呈掎角之势,相互之间不过七八里的距离,有两地的庇护,等发现敌军主力动态,大营再出兵也来得及。

“总感觉有些不对……”一旁的马周喃喃道:“都布可汗轻兵冒进……似乎他知道长安发生了什么……”

苏勖想了想,“可能是途中见河州空虚,甚至可能得知燕郡王叛变?”

马周转头看向李善,试探问:“薛延陀大举南下,应该是裴弘大的手段吧?”

李善沉默的态度代表了默认。

“裴弘大为何要做这等事,薛延陀大举南下,对东宫能有什么好处?”苏勖虽然相信,但也费解。

马周沉思片刻,摇头道:“废太子谋逆……应该不是临时起意,裴弘大是有可能将消息传出去的。”

“所以,都布可汗可能知晓京兆兵力不足。”李善淡然道:“所以,首战一定要有所斩获,否则都布可汗会以此劝动夷男,薛延陀数万大军不管是猛攻还是绕袭……”

“知晓京兆兵力不足,所以才会轻兵冒进?”马周在心里计算时日,“但河东战局急转直下,战报入京至今也不过六日,都布可汗未必知晓。”

“料敌以宽吧。”李善叹了口气,其实他原本还想着如果李世民亲自出面,说不定能与薛延陀和解……但既然都布可汗亲至,那就没有这种可能了。

要怪只能怪自己,这几年杀突厥杀的太狠了些。

“应该快审时了。”苏勖低声道:“今日胡骑应该不会赶到……可能是都布可汗败北以至于谨慎。”

“这是好事。”马周应道:“多一个时辰,可能就多一支援兵。”

这时候,马嘶声在帐外响起,范十一疾步入帐,“阿郎,数千胡骑已至岐山左右。”

“终于来了。”李善长身而起,视线落在悬挂着的地图上。

范十一继续道:“不过主力应该未至,登高眺望,见大批牛羊,未见烟尘大作。”

李善伸手在地图上比划了两下,“岐山……斜谷水……郿县。”

短暂的沉默后,李善下令道:“秦琼总领中军,西进十里。”

马周盯着地图,中军西进十里,大约是与礼泉县、武功县平行。

“命尉迟恭率一千骑兵攻岐山,诱敌深入,引胡骑至郿县周边。”

“命骑兵总管苏定方率军在郿县以北设伏。”

相关的计划都是李善昨夜与窦轨、苏定方、尉迟恭、秦琼等将领商议好的,只不过准备的计划有很多套。

尔朱焕、王君昊出去整顿亲卫,李善回首笑道:“来的倒是巧!”

苏勖还不太明白,马周却点点头,“等中军出兵,布好阵势,也约莫黄昏时分了,若赵国公不能破敌,也能从容回军,胡骑很少夜战。”

李善深吸了口气,这可能是自己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战,虽未入绝境,但他心里没有任何的把握。

大步走出中军帐,见人喊马嘶的一片,李善在心里对自己说,有苏定方领兵,首战一定能胜。

但事实上,这场东西延绵数千里,从陇右道、关内道、河东道、河北道的偌大战局中,首战爆发的地点并不是在京兆,而是在北方千里外的夏州。

十月初七,都布可汗率三万骑兵渡过黄河与薛延陀大军汇合,留下了三四万骑兵制衡鸣沙大营的骑兵,其中有一部分北上绕过安乐河,攻入了盐州。

毫无疑问,当时的都布可汗就已经知道很多情报,虽然他不知道京兆内只有尉迟恭的三千精锐,但知晓河东战局的急转直下。

都布可汗很确定突厥、薛延陀联军能迅速席卷陇右道,从陇州攻入关内道……所以,他才会遣派偏师去盐州、夏州,使延州道的兵力不能南下支援。

不能说阿史那·社尔没有韬略,不能说阿史那·社尔的情报不够准确,他唯一的疏忽是,延州道行军总管是古往今来能排名前五的一代名将,被后世称为大唐军神的代国公李药师。

李靖的作战风格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一脉相承,不浪战,不擅战,不冒险,但一旦有所决策,下定决心,奇谋迭出,迅如雷霆。

可以说李靖是这个时代最懂《孙子兵法》的那个将领,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些都能具体的体现在他的指挥上。

十月初八,数千突厥骑兵侵入夏州,夏州总管张公瑾亲自率兵出击,双方互有伤亡。

但唐军意外的生擒了这支突厥骑兵中的一个小部落的头领,经过审问得知都布可汗率数万突厥骑兵渡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