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来人不是旁人, 正是苏轼惦记着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

白居易和元稹,那可是年纪轻轻就约好一起退休的好朋友。

只不过中唐文人相约退休当邻居,大抵都是成不了的。

譬如柳宗元给刘禹锡写诗说“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结果贬谪没几年, 柳宗元就病故在任地柳州了,到死都没有再见到刘禹锡。

至于约好“岁晚青山路, 白首期同归”的白居易和元稹, 那也是年纪比白居易小许多岁的元稹早一步病逝。

倒是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个乐天派晚年偶尔还能凑到了喝个小酒, 写诗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们快七十岁了都还能喝个一斗酒, 并且还说好秋天来了再约一回、不醉不归!

虽说苏轼也曾辛辣点评过中唐几个著名诗人, 说他们“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但他本人很爱读白居易他们的诗文, 对元稹的到来他也是颇为期待的。

霍善昨天已经替苏轼“行卷”过了,别看苏轼写的诗常被袁枚他们这些家伙吐槽, 实际上他也有一些佳作佳句, 要哲理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趣味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至于苏轼写的许多词, 白居易他们应当也是会喜欢的, 毕竟宋代的很多词牌名都源自于唐代教坊曲。

要是搁在唐初可能很多人欣赏不来, 搁在唐代后期爱喝酒爱听曲的白居易身上,那壁障相对来说就要小一些。

要知道白居易自己就和刘禹锡一起唱和过《忆江南》。

这曲子又叫《谢秋娘》或者《望江南》, 白居易写出那首“日出江花红胜火”后一度更名为《江南好》。

苏轼那首有名的“诗酒趁年华”就是用的这个调,也叫《望江南》。

所以说白居易他们欣赏起苏轼的词作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元稹也是跟着白居易积极搞新乐府创作的人,苏轼来到这里可真是来对了!

元稹读过霍善赠予的《东坡集》后确实很欣赏苏轼的诗文,感觉这人过去籍籍无名着实不应当,今日一下衙便亲自来了一趟,准备好好与苏轼聊聊天儿。

苏轼一点都没把自己当外人,麻溜让两个学徒帮忙跑个腿,去买些酒回来给他和元稹畅饮一番。

元稹在同坊住着,便也不讲究什么夜禁不夜禁,与苏轼坐下开始聊起了《东坡集》,从里头的作品聊到整本《东坡集》的装帧。

事实上苏轼这《东坡集》用的也不是宋代流行的蝴蝶版,而是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线装版。

书籍装帧手法这东西一般都是往简易方便的方向不断发展的,唐代的人用惯了书卷,用着也不觉得费劲,可要是有更为好用的装帧办法,他们显然也会心动。

能靠诗文成名的人哪有不爱读书的?是以元稹看到《东坡集》便也想学上一手,不管是给自己整理文集还是给前人整理文集都可以用上。

霍善坐在旁边听他们你来我往地聊着天,顺便观察观察元稹的气色。

元稹今年才五十岁,对于劳苦百姓而言可能算是高寿了,但对于养尊处优的高官而言却算不了什么。他要是没遇到什么急病,应当也是能活个七老八十的。

只不过史书记载中的元稹应当是仕途再次受阻,心灰意冷地去了贬谪地,以至于在当地暴病而亡。

霍善就是想瞧瞧元稹那次暴病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还是因为他此前就有那么一点毛病。

要知道他们行医治病往往不止要看眼前,还要看他前头有没有埋下病根。

比如《内经》有“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之说,意思是夏天没有注意避免暑气入体,秋天可能很容易犯痎疟。

只有追根溯源到位了,才能保证自己的治疗方案能够把人治好!

许是因为霍善的目光太过认真严肃,正和苏轼饮酒畅谈的元稹都忍不住停下来疑惑地看向他:“怎么了?”

霍善想到苏轼给自己讲的那些文人关系,不由问元稹是不是约好将来和白居易退休后住一起。

元稹闻言笑了笑,没想到霍善一个半大小子都知晓他与白居易这一约定。他说道:“当时说是等我嫁了女儿再相携归隐,如今看来怕是还得再等等,我们家道护才出生没多久,还得等他娶了妻我才算了了这些俗事。”

他此前只得四个女儿,临老才得这么一子,自是想为他打算打算。

霍善听得咋舌,这等老来子成婚得等到什么时候,至少得十四五年吧!

果然,诗人说要一起养老都是骗人的!

文化人的嘴巴信不得!

不过霍善好奇地算了算史书上白居易活了多少岁,赫然发现……白居易居然还能等得到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