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司马迁还是当上了太史公。

只不过这次他不是私修史书了, 而是官修史书。

太子刘据登基后,请年迈的司马迁出面主持修史工作,主要修的是孝武皇帝一朝的历史。

刘据从霍善那里听了个说法,说是修史可以按《实录》来修, 具体到每年每月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

这个庞大的工作就交给司马迁去主持了。

司马迁能说什么, 司马迁只能答应下来。

这种事,他早几十年就习惯了!

司马迁比刘彻要小十来岁, 刘彻驾崩的时候他年纪也很大了, 所以大量的文本收集以及筛选、编整都由这些年通过参加科举考上来的年轻人负责, 他只需要把把关就行了。

霍善说他这个官职叫“总裁”。

司马迁不习惯这种称呼,莫名还是更喜欢别人喊自己太史。

孝武皇帝刘彻生命中最后十余年, 是在上林苑的宫苑中养老的。

本来以刘彻的性情, 绝不会在死前就放权给太子。

只不过在某天晚上刘彻忽地做了个梦, 梦见自己在五柞宫病重, 举目四望,眼前一个熟悉的面孔都没有。他若有所失, 梦醒之后命人把卫青寻来,与卫青一起吃了顿早饭才从梦中缓了过来。

没过几日, 刘彻就把朝中那一摊子事扔给了当了二三十年太子的刘据。

刘据本以为这与从前一样, 是刘彻又想出去玩了,不由劝了好久,说刘彻现在已经不算年轻了,最好不要再远行。

刘彻确实没有远行, 但是甩给了刘据一封禅位诏书, 让刘据自己当皇帝去。

刘据这些年时而收拾刘彻扔过来的烂摊子, 时而接手霍善扔过来的烫手山芋,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为大汉干了二三十年的活, 乍然收到这么一份诏书自然是既震惊又忐忑。

当场开始哭着拒绝。

刘彻以前不太喜欢刘据这性情,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主要被刘彻和霍善轮番折磨),刘据已经成熟了不少。他渐渐也接受了这么个继承人,现在他年纪不小了,不想为天下操心了。

当然,享受还是要的。

司马迁这位太史公忠实地记录了这个父慈子孝的禅让过程。

据他亲笔记录,当时刘彻这样和卫青开玩笑:“要是这小子当了皇帝就敢飘,我们几个老东西就造了他的反去。”

司马迁本以为刘彻退位以后,卫青这位大司马大将军兼国舅会独揽大权,结果卫青以自己到了退休年龄为由也自请致仕,并且希望以后朝中能明确致仕年龄。

一来不叫昏昧者恋栈权位不肯致仕,二来不叫后来者郁郁寡欢无处出头。

饶是司马迁与霍善相处久了,已看到霍家人的诸多不凡之处,也对卫青这种说放权就放权的干脆震惊不已。

世上有几人能做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卫青能在刘彻手底下当那么多年的大司马大将军,对许多人而言也是极不可思议的。

虽然很多人不敢挂在嘴边,但他们其实都在心里觉得刘彻其人有些刻薄寡恩,从来只图自己痛快不管别人死活。

哪怕是他曾经礼遇爱重过的心腹要臣,下场凄惨、举族夷灭的也不在少数。

谁能想到卫青一个骑奴出身的人能得善终?

这些年想看他楼塌的人可不少。

结果他居然没塌。

对此,为之高兴的有,为之遗憾的亦有。

但卫青本人对别人的想法向来不甚在意,仍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司马迁突然觉得这个看起长安城中脾气最温和、平日里最好说话的人,其实有着一颗再坚韧不过的心。

也许对卫青而言,他效忠的始终是当年那个让他从骑奴身份里脱离出来、将他带在身边叫他耳濡目染了解军事与政务的少年帝王,而非别人口中那个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孝武皇帝。

刘彻退位后那些年发生的事,并不会记录到《孝武实录》之中。

不过司马迁偶尔受邀过去宴饮游猎,对上林苑中那轻松惬意的养老生活还是能窥见一二的。

于是在闲暇之余,司马迁又一次没忍住私自修史的冲动,私底下写了本《管窥录》,以此记录自己在上林离宫中的所见所闻。

结果这份书稿不知怎地被回长安看望亲朋好友的霍善给瞧见了,大呼如此好书怎么能不出版。

这厮当场就把他的《管窥录》给顺走了,说是要刊行天下,让大伙都看到早日退休的快乐,别整日汲汲营营想着抓紧手里那点权力。

霍善还在书后印了一首白居易的《不致仕》讽刺这种到了退休年龄却不肯退休的坏现象。

积极响应他舅公用行动呼吁大家一起遵守的致仕政策!

某日卫青应邀去与刘彻聚餐,就发现刘彻正拿着本《管窥录》津津有味地看着。

见他来了,刘彻还要招呼他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