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权限(第3/4页)
李振良一听,眉毛紧皱:“他要是藏起来,那真不好办!”
刘浩然嘟囔了一句:“咱们不是交代过赵队,不要扩大事态,不要打草惊蛇吗?”
周伟反问:“你觉得,现在的事态是咱们能够控制的吗?”
一时之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
是啊,钱是安身立命之本啊。银行的钱被莫名其妙地转走了,任谁知道都会恐慌。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从张春华报案开始,影响面不断扩大,银行面临着挤兑风险、严重的信任危机。
既然从外围没办法解决,那只能从系统内部想办法。
刘浩然继续着他的“配钥匙”说法:“关键是,他复制的‘钥匙’到底是什么?怎么复制的?技术组老李那边卡壳就卡在这里。”
线索似乎有了方向,但如何抓住那个偷偷配“钥匙”的人,仍是迷雾重重。
姜凌虽然凭借着前世对网络犯罪的了解,率先提出查找银行内部系统的方向,但她并不懂计算机技术,此刻也感到了压力。
这个小偷虽然勾勒出了基本轮廓,却他到底是怎么配的钥匙,又是怎么操作的,专案组成员都不清楚,因此怎样才能把他抓住,所有人都感觉有些无力。
姜凌想了想:“时间紧,咱们不能干等着李斌他们技术组出成果,这个案子,还是得请外援。”
李振良三人同时看向姜凌:“什么外援?”
姜凌微微一笑:“你们忘了一个人。”
李振良好奇询问:“谁?”
姜凌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九善,回家了吗?过来一趟吧,这里有个案子,想请你帮个忙。”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朗欢快的声音:“凌姐!我马上过来。”
李振良与刘浩然、周伟同时一拍大腿,表情兴奋无比。
“对啊,差点忘了梁九善这小子!”
“他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说不定真能派上用场。”
“京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全国数一数二,让他来试试,挺好!”
梁九善很有读书天分,1994年考进晏市一中之后发奋图强,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提前一年参加高考,1996年9月进入京都大学计算机系,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
在姜凌的指点之下,梁九善提前预测未来计算机发展方向,1998年2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立了“星盾科技公司”,初期业务以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为主,很快就打开市场,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等待梁九善过来的时间,大家的话题围绕着梁九善展开。
李振良的话语中满满都是对过去的怀念:“九善这小子,现在马上就大三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想当年,他还是个初中生,和钱大荣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呢。”
刘浩然点头道:“可不是嘛。当年他还信誓旦旦说要考警校、当警察,没想到现在开公司当老板了。”
周伟笑着说:“那个时候他还小,一天到晚跟在我们组长屁股后头,连做作业都来派出所写。你们别说,这小子脑子灵光,干什么都能成功。如果他当警察,肯定也会像我们组长一样,是个厉害的好警察。”
对于这个自己看着成长的少年,姜凌一直都有份特殊的情感。
或许因为梁九善的命运是因为自己而改变,或许因为梁九善特别亲近自己,抑或因为梁九善像弟弟一样阳光单纯,因此姜凌很乐意指点他。
当年梁九善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原本是想填华夏公安大学的,但姜凌告诉他,未来的公安系统最需要的人才是电脑与网络技术人才,而华夏公安大学并没有开设计算机专业。
而且,想要进入公安系统,并非读公安大学这一条路。
梁九善听了姜凌的劝告,凭着优秀的成绩考进京都大学计算系,大学期间不仅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还活跃于各个BBS论坛,在大二下学期与三名好友一起,开了一家科技公司。
现在是暑假期间,梁九善早就和姜凌约好一起回晏市,因此姜凌此刻第一时间想到了他。
半个小时后,梁九善来了。
他的个子又拔高了一些,容貌依旧出色,但他并不在意这些,穿着打扮还是那副学生样,洗得发白的T恤,牛仔裤,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电脑包,眼神清澈。
故人相见,寒暄几句之后切入正题。
姜凌在京都经常与梁九善见面,也没和他客气:“九善。这个案子很奇怪,像闹鬼一样,钱在银行系统里不翼而飞,查记录都显示正常。目前技术组已经认定是利用了银行系统内部的漏洞,但这个漏洞在哪里,对方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一无所知。”
李振良在一旁补充:“就像有个看不见的幽灵,大摇大摆地走进银行的后台,不用偷存折,不用问密码,甚至不用本人签名,就能在柜台机器上操作,把钱转走或者让人取走。银行自己的记录还显示这操作是合法合规的。我们查来查去,终端号有,时间点有,可到现场,要么人不在,要么机器当时根本不该被操作!技术组老李他们快被后台日志搞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