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终章(第6/7页)
1998年6月,刑满释放。
屠建雄为高度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伴随严重的暴力倾向与虐待狂特质,缺乏共情能力,漠视生命与社会规范,没有亲朋好友,独来独往。于1998年6月释放后,并未有任何悔改迹象,反而变本加厉。其于狱中接触大量境外暴力、犯罪题材影像资料,并产生模仿崇拜心理。自1999年9月起,在晏城市及周边地区制造了一系列针对无辜路人的恶性杀人案件,总共六起,手段极其残忍,且具有明显的模仿性与炫耀性。
最终,于2000年12月,在他犯第七起案件时,警方及时赶到,将其击毙。但在此次追捕过程中,警方牺牲两人。
当这份罪犯档案浮现脑海时,姜凌这才真正清晰地感觉到,这场持续多日、像噩梦般缠绕着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的连环危机,终于彻底结束了。
如果不是有了钱大荣这个变数,如果不是有姜凌及时发现线索,屠建雄这个独行恶魔将杀害六名无辜群众,以及……两名警察。
预防犯罪,是对的!
至少,她救下了三名群众、两名警察。
虽然不会有人因此而嘉奖自己,但姜凌此刻一直以来的自我怀疑全部消散,剩下的是庆幸、是坚毅、是欣慰。
梁九善被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抬上担架,准备送往医院做进一步处理和缝合。在上救护车前,他努力抬起头,在纷乱的人群中寻找姜凌的身影,看到她苍白着脸站在警车旁,对着屠建雄的尸体发呆。
梁九善冲她缓缓伸出手,轻唤道:“凌姐。”
姜凌回过神来,走到救护车旁,紧紧握住梁九善的手,指尖有些冰凉:“安心养病。”
梁九善反手用力回握住她冰冷的手指,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他一些力量和温暖:“嗯,等我。”
警灯无声地旋转闪烁,红蓝光芒交替映照着学府路上这片纷乱却有序的收尾现场,映照着每个人脸上不同的表情——凝重、放松、疲惫、警惕。
姜凌独自站在路边,晚风吹拂着她散落的发丝,带来一丝凉意。
李秋芸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瓶拧开了盖子的矿泉水,语气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难以掩饰的惊叹:“总算结束了,姜主任。刚才真是……太险了。屠建雄太狡猾,利用了环境和佯动。万幸狙击手反应神速。梁九善的反应和规避也真是够快,不然……”
姜凌接过水,机械地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划过干涩的喉咙,让她稍微清醒了一些。她深吸了一口带着凉意的夜晚空气,点了点头,目光却有些飘远,望向了远处沉沉的、依旧笼罩着城市的夜空,语气复杂却坚定:“嗯,结束了。”
这一夜,晏城警方以零误伤、仅一人轻伤的极小代价,成功击毙极端危险、背负多条人命的悍匪屠建雄,抓获连环杀人案主要嫌疑人钱大荣,轰动一时、引发社会恐慌的系列模仿杀人案宣告彻底侦破。
消息传出,大快人心。
姜凌的心中除了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责任感。案件的侦破,只是终结了眼前的危机,就像是扑灭了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但这场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那些滋生罪恶的黑暗温床是否依然存在?钱大荣从一个不良少年一步步滑向深渊,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她的预警系统可以捕捉数据异常,但能捕捉到人心深处悄然滋生的恶念吗?
她想起前世档案室里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悲剧的人生。
重生归来,姜凌凭借先知和努力,阻止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
但预防犯罪这条路,远比姜凌想象的要艰难、复杂得多。
预防犯罪,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敏锐的洞察,更需要深入研究犯罪的社会根源、人性的复杂,要家庭、教育、社区、法律体系等多方面长期而协同的努力。
今夜,她可以暂时卸下重担,为眼前的胜利而感到一丝欣慰。但姜凌知道,作为一个立志于守护这座城市安宁的警察,她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坎坷。
经历了这一切的洗礼,她内心的信念不仅没有动摇,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即使罪恶无法根除,即使预防之路遍布荆棘,追寻光明与正义、守护生命与和平的脚步,也永不应停歇,永不能放弃。
时间来到10月。
恰逢国庆五十周年,晏城市的大街小巷早已被浓重的喜庆氛围包裹。主干道两旁路灯杆上悬挂的崭新国旗迎风招展,沿街商铺橱窗贴满了庆祝标语,广场上巨大的“欢度国庆”花坛色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