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政(下)(第3/4页)

“郎中”在职满两年后,可试通五经,通过者“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

这是曹魏年间的政策,其实途径也很窄,到了国朝后,更窄,很难当官。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可能是入学的官宦子弟感觉自己被骗了,让父辈起来闹。于是有司上奏,说太学生有七千多人了,怎么搞?

司马炎下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

“留”也不一定能当官,事实上这条门路就是非常窄。

理论上来说,从门人一路升级,经十年时间、五次考试,可“随才叙用”,实际上最多到弟子,文学掌故这一关就淘汰绝大部分人了。

因为考试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径,你得不到这个官缺。

而当上太子舍人后,也不需要考试升官了,做点什么不好?成济就是太子舍人,他做的事多大?

“太白是要大兴官学啊。”王衍说道:“武官能通一经都不容易,通二经者少之又少,能通三经堪为凤毛麟角。”

其实,也不是没有变通办法,可以降低难度嘛。

不通过考试肯定是不行的,那样怎么证明你能当政务官?但与太学生用同一份试卷,那太欺负人了,可适当变通,毕竟这是在职考试。

至于什么级别的武人可以试经,也得有一个标准。

但不管怎样,门路给出来了。毕竟武职太单一了,有点追求的高级武官都想转文职,所谓“出将入相”。

“武学、太学、国子学……”王衍的神色间有些烦躁。

武学都这样了,太学、国子学说不定也要重振。

把这些明面上是入仕途径,实则摆设的事物用起来,有点改变天下选官格局的意味了,震动不小的。

简单介绍下西晋入仕途径

首先,这都是制度层面的,实际因为社会风气等因素,不一定执行,或被选择性执行。

这其实也是我自上一本书一直强调的。

很多人只考虑制度,认为制度万能,但忘了执行制度的是人。

事实上,制度、风气缺一不可。

风气这个东西太容易被人忽略了。

风气影响人的价值观,进而扭曲制度,让其名存实亡。

下面进入正题。

一、中央选举系统

1、皇帝选举

1.1、诏

皇帝以“诏”这种文书形式授官,一般针对中层、高级官员;

1.2、策

皇帝以“策”这种文书形式授官,一般针对高级官员;

2、朝廷选举

2.1、吏部选举

主要针对中、低级官员,名目众多。

“征拜”、“辟除”、“诏举”、“举上计吏”、“尚主入仕”、“以父兄任”、“外戚入仕”等等,每一个名目都是一条当官途径。

2.2、朝堂高官选举

主要是“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即开府的中央官员,其自辟僚属,从事中郎(视六品)以上报吏部批准。

不开府的九卿及其他高官亦有除官权,但官职低微,数量很少。

2.3、太子、王侯选举

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属官,如师、友、文学等。

二、地方选举系统

3、开府都督、刺史

同八公开府,主要是自辟僚属,并通过他们管理郡县。

4、州举秀才

一般每州、每年1-2人。

5、郡察孝廉

按人口,一般来说,每郡每年2人,1人或3人的情况比较少,要么户口很少,要么户口很多。

三、官学系统

太学、国子学。

上一章讲过,要考试。

四、门荫入仕

具体多少名额,不好说,但很常见。

五、其他

这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什么“先贤后人”、“国宾”、“隐士”之类。

下面解释一个前面提到的几个名字。

诏举:“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举勇猛秀异之才”、“举将帅”、“举任边郡者”、“举清能、拔寒素”、“举守令之才”等等。

谁来举?一般是台阁重臣,主要是尚书左右仆射、吏部。

举的名目很多,甚至你可以自创名目,没问题,随意性很大。

“尚主入仕”:软饭王,伟大、无需多言,都是世家大族,西晋史上有传者四位,皆以驸马都尉入职,分别是王济(侍中)、华恒(太常)、卢谌(散骑)、王敦(大将军)。

“以父兄任”:即子弟以父兄任为郎,你父兄做了大官,可举荐、保举自家子弟,不占门荫入仕名额。

“举上计吏”:入京汇报情况、述职叫“上计”,顾名思义。

羊祜:“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