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双赢(第2/3页)

入寺之前,他仔细看了看,这佛寺有些新啊。

征辽时,他发现慕容燕国和高句丽居然都有佛寺。居洛阳、汴梁时,听闻两地在过去十年间,各自多了两座佛寺,而今来到广陵,又见到了一座新修的佛寺……

这帮法师还真有办法!

战乱时有人为了寻求慰藉,信佛倒还可以理解,可天下太平了,佛寺居然还到处修,真的有点手段。

联想到母亲说她年轻时受家族影响,对天师道有好感,现在却愈发相信佛家那一套,邵裕顿时无语了。

众人来到一处清幽的院落时,里面已经有人了。

一大腹便便的豪商苦着脸对一僧人说道:“法师,我夫妇积年信佛,供奉不断,为何却不能保得我儿一命?”

法师闻言指着廊下吊着的一个纸灯笼,道:“此灯可遮挡夜风,不令灯火熄灭。可若灯油燃尽……”

说完,法师摇头叹息。

豪商若有所悟,但依然十分痛苦。

法师转身对来人行了一礼,也不多话,直接就走了。

邵裕将目光从僧人身上收回。

这些人原来已渗透到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寺外有卖花孩童,这是针对普通信众的,院内又给富商大贾提供聚会的清幽场所,这是面对上层的,真是面面俱到。

天师道却还在研究符箓,甚至时不时造反,难怪要被镇压。

“殿下。”几名富商见了邵裕,纷纷上前行礼。

邵裕回了一礼,招呼众人坐下。

“陈府君说你等欲购马,却不知售往何处?”他问道。

“徐州、扬州。”先前那位死了儿子的富商也顾不得其他的了,第一时间收起悲容,说道。

陈严适时地在一旁介绍富商身份:桓封,广陵本地人。

“徐扬之地用马的人多么?”邵裕又问道。

“便是广州都需要马,只不过其地酷热难耐,马活不长而已。”桓封说道:“可纵然马易死,广州豪富之家仍然不断求购马匹。”

“他们多自宁州购入吧?”

“正是。”

“你等以前从何处购马?”

“江陵。”桓封说道:“然路途遥远,且好马多为楚人所得,我辈屡屡吃亏。”

“江南马价如何?”

邵裕这句话一问,桓封便有些迟疑。

陈严不悦地看了他一眼。桓封注意到后,立刻说道:“每年都有涨落,但五万钱总是要的。”

邵裕不置可否。

兴许价钱比他说的还要高,兴许现在还没几个人贩马过来,将来价钱会回落,总之他要派人调查一番,不可能任人空口白话。

“辽地马确实不少,然局势不定,孤也不敢轻售之。”他说道:“你们要多少?”

“一年三千匹,可有?”桓封小心翼翼地问道。

邵裕暗道我以为你要一万匹呢,居然才三千。

不过他也清楚,做买卖最忌讳吃独食,一年能贩三千匹马,已然是了不得的大生意了。再多下去,万一哪天张硕发现他的飞骑军马匹不足了,到你家括马,还不哭死?

别以为这种事不可能,邵裕听说父亲当年——呃,不谈此事了,反正外祖母念了好久。

“三千匹自是有的,再多的话……”邵裕面现犹豫。

富商们以目示意。

懂的都懂,能卖三千匹,难道不能卖一万匹。无非是价钱罢了。

至于一万匹能不能卖出去,呵呵,在北地士族大举南下的背景下,谁家不想弄点马?

便是和蛮夷在山中争抢地盘,大部分时候出动步卒,关键时刻数十骑冲杀出来,敌人猝不及防之下,那威力简直不敢想象。就连当年孙权割据南方,与曹魏为敌,还想方设法从北地、蜀中偷运马匹呢,这玩意什么时候都不嫌多的。

“殿下。”桓封出言试探道:“我等可至东莱开办邸舍,采买中原器物,与殿下换马,有多少要多少,不知……”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三角贸易,即先采买南货,沿着邗沟一路船运至徐州,发卖给相熟的河南商人,再从他们手里采买河南货物,运至东莱,卖给邵裕后,驱赶着马匹返回广陵或建邺。

邵裕只需搜罗马匹,驱赶至旅顺上船,海运至东莱即可。

马在辽东相对不值钱,但中原货物可值钱了,尤其是生产生活必需品,邵裕在其中可以赚两遍钱。

当然,这些广陵商人就赚三遍钱了,江南货物卖到中原赚一遍,中原货物卖给邵裕赚一遍,辽东马匹卖给南人再赚一遍,三赢!

不然的话,你以为他们为何千方百计说动太守陈严,请燕王来商谈呢?

在这个体系里面,没人吃亏,这就是贸易的奇妙之处。

“过些时日,东海糜家那边自有人过来与你等仔细商谈。”邵裕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