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邀请(第2/3页)

见顾至没有回答赴宴的问题,荀彧便将此事略过,转而问道,

“顾郎可用过晡食?若还未用过,我让炳烛到后头准备汤饼,一起用些?”

顾至还没有吃晚饭,对于后面这个问题,他欣然应下。

汤饼,就是面片汤,类似于后世的刀削面。

等两碗汤饼端上来,顾至从旁边搬了一张空置的木案,与荀彧面前的这张并立,坐在他的身侧。

面汤上洒了一层葱花,几片葵、韭,在最中央卧了个蛋。

一大勺肉酱躺在蛋旁,酱汁融入汤中,与热气一起升腾,喷出袅袅香气。

只闻着这一口香气,就让顾至食欲大动。

他当即夹了一筷子,面片在口中滑了一圈,使他的眼中升起微光。

穿越近半年,吃了那么多顿饭,加起来都没有这碗汤饼好吃。

“炳烛手艺一绝。”顾至真心实意地夸道,没有多说别的,专心用食。

连着用了五碗汤饼,他才在炳烛目瞪口呆的注视中放下筷子,用手巾擦拭嘴角。

荀彧此时也已用完两碗,安然而坐,为顾至递了一盏丁香水。

“若喜欢,日后可常来用食。”

炳烛行了个礼,端着食盘离开,只在临走前多看了顾至两眼。

这位顾小郎看着清瘦,胃口倒是挺好。

堂内,顾至听着荀彧疑似邀请的话语,虽然心动,但没有立即应下。

通常情况下,这种话只是客套,他总不好天天到别人家蹭饭。

这份沉默过于好懂,荀彧敛衽起身,走到桌案的另一侧,在顾至的面前坐下。

“方才之言,并非出自虚礼。”

荀彧语调温缓而凝肃,

“这几日公务繁多,我独自一人在堂中用食,难免冷清寂寥。若顾郎能来,于我而言,亦是幸事。”

顾至凝望着荀彧,确认荀彧眼中含着恳切,口中说的并非场面话,这才应下。

他从袖囊中取出一物,递到荀彧面前:“此为‘礼尚往来’,还望文若莫要推辞。”

荀彧接过木匣,温声道谢。

他拨开木匣上的卡扣,打开匣盖,映入眼中的物什,让一向八风不动的君子陷入沉默。

木匣之中,躺了一个鸠车。

这是族中五岁孩童最喜欢的玩具。

短暂沉默过后,荀彧现出一丝笑意,一如既往:

“此物细致精巧,甚是有趣。”

荀彧目不改色地合上盖,收起木匣,将它揣入袖中。

他转了话题,与顾至说起一些趣事。

直到宵禁前的半个时辰,两人才离开府衙,就此道别。

……

当晚,顾至又做了一回梁上君子,准备去关押“细作”的暗室,独自审问。

他今日已找了机会,从大公子口中问出了暗室的所在,现在需要做的,只有躲避守卫巡逻这一项。

这对顾至而言,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一刻钟后,顾至成功抵达暗室,却发现暗室内竟然空无一人。

他不由蹙眉,心中冒出一个颇有些荒诞的可能,又因为过于荒诞,而被他压下。

应当不是。

就算戏志才猜到他会夜审细作,也不太可能瞒着大公子,把细作转移到别处。

戏志才没有这么做的理由。

无功而返的结果,让顾至的心情谈不上愉快,而第二天发生的事,更让他的心情降到了谷底。

翌日清晨,曹操将顾至请到堂屋。

堂屋之内,除了他,曹操,坐在另一侧的戏志才、荀彧、陈宫……就只剩下一个被绑着手脚,伏在地上的人。

那个被绑着手脚的人,正是他前两日从陈宫府上抓到手,昨天晚上怎么也找不到踪迹的细作。

曹操暗中打量着顾至的神色,猜不透他的真实想法,示意顾至入座。

“关于此人,顾郎可有印象。”

顾至察觉到从对面投来的目光,没有理会,视线与余光没有一丝一毫投往戏志才所在的方向。

“此人是我昨日从陈公台家中抓来的贼子。”

曹操颔首,看向俯着首,无法动弹的细作:“你受何人指使,有何图谋?若从实招来,或许可以从轻发落。”

那人颤了颤间,哑着声,呆板而机械地应答:

“我是徐州刺史陶谦的门客,受陶谦与笮融之命,离间、策反曹操的将士与谋臣……”

曹操毫无表情地听着,目光在堂下扫了一圈,最终落在细作的身上。

“那封冒充‘顾彦’,放在温县屋宅的书信,出自你之手?”

“正是。”

“你为何当了陈公台家的仆从?”

“起初,我接近前太守桥瑁,成为他家的仆从,待到桥瑁死后……”

细作一开始说的这些,都能与顾至了解的情况对上。

可随着自述的推进,细作竟开始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