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老友重逢(第2/3页)
酒宴过后,郭嘉带着节礼来到荀彧的居所。
顾至收了他的那一份,打开一瞧,匣中放着一串用以辟邪的五色丝,还有一柄两边带着兽毛,样式奇怪的木棒。
“此乃麈尾,昌邑城刚刚兴起的小物件,可用来驱虫。”
顾至转着手中有点像扇子又有点像马桶刷的木棒,疑惑地反问:“驱虫?”
“正是。”郭嘉一本正经地颔首,“若无虫可驱,顾郎也可用他来挠痒痒。”
带着一滴额角的汗,将麈尾放下,顾至看向荀彧那一头,发现荀彧收到的礼物与他大同小异。盛放赠礼的木匣中同样放着一柄麈尾,只不过,匣中的另一样物件不是五色丝,而是一只艾草香包。
此时,郭嘉也拿着荀彧与顾至的赠礼,同时打开两只木匣,翘首以望。
左侧的木匣是顾至所赠,里面放着一个盖着木塞的陶罐,不知是何物。
而右侧的木匣是荀彧所赠,里面躺着……一本《汉律》。
郭嘉望着《汉律》,久久沉默,眼中笑意凝固。
“为何是《汉律》?”尽管郭嘉已猜到荀彧赠送此书的用意,却还是忍不住开口。
“奉孝无意身外之物,又对礼数法度视如土芥,此物恰好能助奉孝静心。”荀彧缓缓开口,“若是不够,我屋中还有一册前年誊抄的《刑法志》,可一并拿来。”
郭嘉抽了抽嘴角,收起竹简,转而拿起陶瓶,询问顾至:“顾郎送我的是何物?”
“此物名为‘十三味煎’,专治跌打损伤。”
说完,顾至意有所指地看向郭嘉的手,眼中只传递着一个意思:你一定用得上。
郭嘉不语,只一味悲伤。
“你二人莫不是在联手欺负我?”
虽然郭嘉这话只是玩笑,但听在顾至耳中,总有一些不对味。
他看向荀彧,却见荀彧也在看他,眼中清晰地倒影着他的身影,潮汐起落。
顾至转开目光,正巧瞧见站在门边,迟迟未进的戏志才。
“阿兄。”
他恍然回神,提着另一个木匣,走到戏志才身旁,
“给。”
戏志才垂着眼帘,接过赠礼,又收了另外两人的节礼,将带来的礼匣送给三人。
他走到荀彧身前,敛眸相望:“这段时日,多谢文若对阿漻的照拂。”
荀彧神色微顿:“阿漻亦是我的好友,我自当护佑他的周全。”
郭嘉看着眼前这平静友好的一幕,总觉得有什么地方甚是奇怪,却又说不出所以然。
他转向顾至,却见顾至正低头拆着新来的礼物,完全没注意这边的事。
郭嘉悄悄走了过去,戳了戳他的手肘:“你阿兄与文若是怎么回事?”
顾至从礼物中探头,小声道:“先前有一些口角,后来说开了。”
听闻此言,郭嘉口中发着极低的气音,难以置信地反问:“你确定这是说开了?”
这话问得有些古怪。顾至跟着郭嘉的视线,一同往二人的方向瞧去,只见戏志才正与荀彧寒暄,两个人的神色都极其平和,看不出任何异常。
望着郭嘉若有所思的侧脸,顾至只当他是聪明人想得太多,转眼便将这件事忘到了脑后。
第二天,曹操找来顾至。
“此次东郡之乱,多亏顾郎出手相助……”
顾至不知道曹操为什么要单独见自己,也不好说什么“其实不是为你,只是想帮文若,让文若早点睡个好觉”之类的话。
他便只是道:“论平乱之事,文若、枣将军、夏侯将军、程军师居功甚伟,更有荀公达、徐元直、陈公台仗义相助……”
听到陈宫的名字,曹操沉默了一瞬,心中尽是无边的喟叹。
“公台他……”
不止陈宫对曹操的感观十分复杂,曹操对陈宫也是如此。
顾至不给他悲春伤秋的机会,径直相问:“不知主公找我来,所为何事?”
“温城,东郡,顾郎几次立功,可我竟未替顾郎授予一官半职,”
曹操从感叹中抽身,因为知道顾至的脾性,他没有过多的拐弯抹角,爽利地说出了今天找顾至过来的缘由,
“不知顾郎对那一处官署有意?”
听曹操这意思,竟然要他挑选部门?
顾至难免有些吃惊。他不知道曹操已对他产生了“嘴硬心软”“关键时刻一定靠得住”的误解,倒也没有对曹操这份“优待”受宠若惊。
反正,对于领导者而言,所谓的优待就是个幌子,所谓的“任你挑”其实就是“你先说说看,最后我看着情况给你安排”,老套路了,早已习惯。
顾至便也不客气地拿出了现代找工作的标杆:“钱多事少,睡觉管饱。”
颇有些押韵的八字真言,听得曹操发了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