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升官发财

想起以往议会时, 顾至经常在屋里打瞌睡,曹操忽然有了不祥的预感。

直觉告诉他不要继续询问,曹操从善如流地将这个问题掠过, 径直给了结论:

“那便仍为参军,加封别部从史,秩六百石。”

参军,参谋军务者,大多是为幕僚设的席位。“别部从史”这个职位一看就是曹操自己编设的, 并非朝廷的正职,和后来郭嘉担任的军师祭酒一职类似。

“多谢主公。”顾至顺势应下。

非朝廷正职才好,不是朝廷正职, 才能弹性上班。

六百石的俸禄已脱离小官的行列, 一些富县的县长也就这个俸禄, 已是曹操能给的上限。

不过……

“别部从史, 莫非此职,与文若的别部司马有关?”

从史通常是属官,多为官员的副手。别部从史, 莫非是给荀彧当助理?

曹操似乎有所误解,以为他不愿意, 好声好气地劝解:“文若待人温厚, 谦逊有礼。你与他共事, 绝不会有为难之处。”

事实上,曹操并不是怕顾至被为难,而是怕顾至为难了别人。

一个奔着“少干活”“睡大觉”“多吃饭”去的下属, 去哪儿都是折磨人。

也就荀彧脾性温和,能稍稍忍上一些。

顾至不知道曹操心中的真实想法,只觉得曹操偶尔也有善解人意的时候。

他愉快地答应, 生怕慢上一步,曹操就会反悔:“主公说得对,我这就去荀司马那报道。”

瞧着他兴高采烈的模样,曹操反而陷入了沉默,良心开始隐隐作痛。

荀彧本来就够忙了,他还把这个怪才丢到荀彧那,是不是太不像话了?

然而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可轻易收回。

眼看着顾至就要离开,曹操连忙把人喊住:“且慢,我还有一事想问——”

对上顾至回转的眸光,触及那双仿佛洞幽烛微的眼瞳,曹操终究没能说出阻拦的话,只问了这几日一直在烦心的问题。

“兖州官衙的存粮不足,顾郎可有对策?”

顾至重新坐回原位,看在曹操做了件合他心意的事的份上,难得没有躲懒:

“官衙无粮,世家有粮。”

“世家有粮,可世家不愿出。”

顾至像是听到什么好笑的事:

“不愿出?这可由不得他们。”

曹操见他一直盯着自己案前的一碟糕点,命侍从再端来一碟,放在他的身前。

“顾郎先前曾说,兖州之豪族,不可逼之过急,怎么今日又……”

“主公仁善,岂会逼迫豪族?”

顾至挑了一块花型最为好看的糕点,以指捻着,别有意味地反问,

“只是编户齐民,重新‘算赋’罢了。”

算赋,即按照人口,对成年人征收人头税。

个人给政府交税,乃是固有之举,豪族就算再不愿意,也无法找到反驳的理由。

曹操若有所悟,心中敞亮:“顾郎的意思是……”

“豪族多隐户。那些不曾在官府登记,躲避徭税的佃户、门客依附于豪族,这么多年,日积月累,早不知藏了多少人。”

所谓的隐户,顾名思义,就是表面上隐身,不在官府造册的人家。

这些人躲避缴税与徭役,依附于豪族,让豪族吃得满嘴流油,倒让政府收不到征粮与税银。

若在太平盛世,豪族姑且会收敛一些,不敢做得太过火。然而近几十年,世道渐乱,朝廷自顾不暇,流亡者成为隐户的现象愈加严重。

若非到处都是兵燹,豪族难以自保,只怕他们会更加毫无忌惮。

曹操道:“只是那些豪族早有准备。因着战乱,他们弃了庄园,将部众与存粮藏在山林之间。我若派人去查,怕是收效甚微,徒劳无返。”

顾至咬了一口点心,口中溢着荷花的清香。他三两下将点心吞入腹中,饮了一口蜜水:

“主公不知道豪族将人与粮藏在何处,可兖州豪族,彼此知根知底。”

曹操本就是机敏之人,顾至已提醒到这份上,他岂有想不通的道理。

他连说了三个“好”字,心中已想到了一千个挑拨离间,让兖州豪族彼此扯皮、互相告发的办法。

解决了一个难题,他越看顾至,越觉得满意。

虽然往日总是不靠谱,在他帐下出工不出力,但在关键时刻,顾郎总能发挥作用。

如此文武兼具,与众不同的异才,只是有那么一点缺点,做主公的自然要包容一些。

顾郎毕竟还年轻,还未及冠,有天纵之资的少年人,即使再轻狂一些,又有何妨。

欣喜之下,曹操起了促膝长谈的架势,开启一个新的话题:“那位天子的使者,顾郎怎么看?”

顾至正等着去荀彧那点卯,顺便与荀彧一起吃个午饭,没想到曹操不讲武德,说好的一个问题,竟然问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