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五人论事(第2/2页)

“那倒罢了,我不想知道。”

顾至看过《三国演义》中关于祢衡骂人的夸张描写,大约能猜到祢衡会说什么。

祢衡此人虽然奇特,但对顾至而言到底是不相干的人。

他原本不想对这件事发表意见,然而,一道灵感从脑中疾闪而过,顾至顿时转了话锋,以极其严肃郑重的语气提议。

“如此‘奇异之才’,合该进献给天子,为天子解乏。”

听到这话,不仅郭嘉险些被口中的酒水呛到,就连对面两人也投来格外沉默的目光。

“明远,你这……”怎似与天子有仇?

郭嘉咽下后半句话,把原本略有些敏感的话题转向了玩笑,

“我还以为——以明远的性格,会将此人‘进献’给主公。”

荀攸无言地看着顾至、郭嘉二人,又看向静坐在一侧,丝毫不予制止的荀彧,以及若有所思,仿佛真的在考虑可行性的戏志才,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

天子与主公何其苦哉,遇上了他们这样的股肱之臣。

为了避免天子与主公受难,荀攸难得主动出声,另起了一个新的话题。

“先时,公孙度向公孙瓒俯首,后又叛离,与袁绍结盟,共同逼迫公孙瓒。”

在曹操出征南阳的这一年里,北方同样打得冒火。

吕布与公孙瓒两人早早联手,共同夹击袁绍。眼见袁绍独木难支,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听从顾至的谏言,向贾诩问计,采纳了贾诩“假扮流亡之士,敲开幽州门户”计策,暂时缓解了危机。

这个计策,与吕蒙的白衣渡江略有一些相似,但又有着极大的不同。

袁绍不仅借此缓解了危机,还顺利地与辽东的公孙度结盟,反过来夹击公孙瓒。

郭嘉刚从南阳回返,倒是还未打探最新的战局。如今听荀攸说起北方之事,他了然而笃定地断言:

“青州黄巾本就猖獗,吕布未能安定青州,又多次征伐,而今青州内乱四起,又被袁绍咄咄相逼,怕是难以久存。”

吕布手下的并州军极为悍勇,更有高顺这样的将才,替他南征北战。

只可惜,吕布手下空有将才,却几乎没有能治理郡县、安稳后方的文官。只有一个陈宫勉强得用,却分身乏术。

青州局势本就复杂,又有管承这样的海寇首领恣意作乱,专门趁着吕布出去征战的时候在背地里搞事。被吕布重用的孔融并没有守城之能,名望虽高,却压不住青州的豪族,甚至连地方财政都无法维持。

在被青州兵与地方豪族联合搞事之后,孔融恼了,弃了北海国,跑来投奔曹操。

“这对主公而言,倒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听着郭嘉的慨叹,顾至亦有几分感慨。

曹操拿下南阳后,他成了唯一一个横跨四州,占领了四个富庶之地的诸侯。

即使曹操在徐州、荆州只拿下一两个郡,并非完全占领,但在战略上仍然意义非凡。

这么迅猛的扩张速度本来应该引起周边其他诸侯的重视。

然而,张杨、韩暹兵败;袁绍正与公孙瓒、吕布打得水深火热;益州刘焉暴毙,其子刘璋忙着稳定内部、对付汉中的张鲁,根本没空理会益州以外的事;

刘表固守一方,尽管对曹操极为忌惮,但因为谨慎的性格与荆州豪强的桎梏,只小规模地往南阳派了几回兵,就不了了之。

原本对曹操忌惮最深,准备联合张绣对抗曹操的孙坚早早暴毙,他的长子孙策尽管少年英武,但因为孙氏内部的分歧,与对家人的顾虑,他将主要势力从“三江”之郡转移到江东,专心与杀父仇人——刘表与逃到刘繇处的笮融硬磕。

“如今,即使其他州牧知晓天子就在豫州,怕也无力出兵。”

曹操终究是这本小说世界中的主角,占据了天时地利。哪怕扩张速度过快,根基不太稳,因此出现了多次叛乱,但都有惊无险地渡过。

这等“好运”,让顾至对“能否改变未来”这件事,生出了几分不确定。

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进度推动,曹操比原著更早地成为北方霸主,获得说一不二的权力,他会不会提前“称公”,甚至……更早地逼刘协退位?

始终难以挥退的焦灼感再次升起,顾至甚至产生一种冲动,想要遏制曹操扩张的步伐,或者借助刘协之力,通过权衡的角度限制曹操的权势。

但这个念头刚刚冒出,就被他果断排除。

刘协并非善茬,若与刘协联合,增益其势,无异于与虎谋皮。

这份难以排解的焦灼,一直持续到晚宴之后。

当杯盘尽撤,其他人离开住宅,黑夜逐渐降临,顾至仍惦记着这无解的答案,不禁蹙起眉。

直到一只手轻轻抚上他的眉心,摩挲着眉间的皱痕,他才骤然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