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解救陈宫(第2/3页)

说白了,曹操并不是非要陈宫不可,陈宫的治郡之才也并非不可替代。

曹操对于陈宫,除了要借助他在兖州的人脉管理兖州,更多的,应当是政治走秀,以及被叛离的不服。

他如果能重新收拢陈宫,就能证明当初是陈宫自己走了眼,错投吕布,而不是他曹操行事有失,逼走了帐中的文臣。

而曹操既往不咎的举措,又能向其他文武之才展现他的胸襟,展现他的宽容,一如原著中,即使张绣害死了他的长子曹昂,曹操仍“宽宏大量”地接纳了张绣。

“此事虽‘一举多得’,但隐患重重。若强行咬下无法捕获的猎物,怕是会崩断大牙。”

顾至神色肃然。

他不想陈宫因为曹操可有可无的私心而丢了性命。

不说他与陈宫也算是有些交情,无法对此坐实不理,就算只是为了试着改变“既定的命运”,他也该尝试着救下陈宫。

“若主公想既往不咎,以示宽厚,不如放陈公台自由,任他离去。”

这番提议让曹操沉默不语,浓眉紧锁。

见此,荀彧亦开口劝道:

“公台性烈,眼中揉不得沙。他本就不能接受兖州的变革,又因为许汜的缘故,得知了主公谋取兖州的打算。以公台的脾性,绝不会为了求全性命而违背本意,留在主公身侧。”

见曹操仍然沉吟不语,似乎没有打消心中的念头,顾至想起他在原著后期一意孤行,枉顾荀彧等人的劝诫,先后逼杀崔琰、毛玠等功臣的举措,心中一冷。

他想着无声且漆黑的梦境,想着竹简上的记载,想着荀彧的“心结”,语气也随着心中的寒意冷了下来。

“若陈宫迟迟不肯归顺,主公莫非当真要杀了陈宫?”

此言一出,坐在他左侧的郭嘉投来诧异的目光。

顾至此刻的反应与往常大不相同,显得有些激烈,亦有几分躁动。

郭嘉不知道他为何如此着恼,正要帮忙遮掩,另一旁的荀彧已先一步出言。

“兴许袁绍早就知道主公不会杀害公台,故设下此计。”

借着云袖的遮挡,荀彧轻扯顾至的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方才,公台一心求死,若主公逼得过紧……”

曹操也想起刚才陈宫那慷慨激昂,悍不畏死的模样,不得不重新审视袁绍的用意。

他与袁绍从小一同长大,对彼此甚是了解。袁绍必不可能想到这种计谋,可他的身边,同样聚焦着众多人才。

哪怕袁绍无法尽其所用,也能通过一鳞半爪的点拨,凭借着对他的了解,设下这个陷阱。

想到这,曹操不得不重新衡量利益与风险,过了许久,方才幽幽长叹:

“是我与公台无缘。”

他心中仍存着几分不甘心,想要再问陈宫一问。

他派人将陈宫重新请入帐中。

“公台仿佛对我存着些许误解,”

曹操起身朝陈宫行了一礼,

“可否留下细谈?”

经过帐外寒风的吹拂,陈宫此刻已冷静了许多,但他的态度仍一如既往的坚定。

“但求一死。”

曹操无法,只得放了陈宫。

作为兖州的属官,陈宫虽然见事迟,但他对人性与人情世故都看得十分通透。

他早前得知了曹操的本性,明白曹操的所求,早已做好一死了之的准备。

却没想到,曹操最终竟是放过了他。

这一疑惑持续了小半刻钟的时间,陈宫终于想通了缘由。

他猜到顾至、荀彧等人的劝谏,心中升起了几分感激,亦有几分物是人非的怅然。

为了避免触怒曹操,他没有特意去感谢顾至几人,只在离开前,当着所有人的面,做了一首汉赋。

虽然做过文官,但辞赋水平约等于零的顾至不由露出死鱼般的目光。

荀彧心知顾至一听到辞赋就头痛,低声与他解释:

“公台这是在向你我表示感谢。”

表示感谢,为什么要做赋?

顾至对此无法理解,但同行的祢衡仿佛受到了创意启发,当着众人的面,即兴创作了一首赋,言辞之清丽,语义之恢宏,听得顾至的死鱼眼逐渐变成了蚊香眼。

另一侧的郭嘉忍不住笑了下,立刻恢复严肃的神态。

见荀彧神情凝滞,似乎不愿将这首赋翻译给顾至听,郭嘉往顾至的所在迈了一小步,为他做起了实况。

“祢衡在骂主公。”

原来祢衡受了陈宫的启发,想起可以用赋这个文体来寄托情思……干脆即兴创作,把他对曹操的一百零八种不满都写了进去。

顾至听着祢衡的“小作文”,虽然听不懂那些华丽字词之下的隐喻,但他看着其他人诡异莫名的神情,就知道祢衡这篇专门用来骂曹操的赋文,杀伤力不会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