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劝降(第2/3页)

站在顾至身侧的荀彧忽然出声:

“袁氏内部乱成一团,人心浮动。可借机写一封信,让张燕接受招安。”

郭嘉顺势划去冀州西部的小人:

“若黑山军背弃盟约,向我方投诚,袁绍指不定会再次吐血,从此一病不起。”

夏侯惇道:“张燕此人,心思难测,寻常的劝降之语,怕是不能说服。”

荀彧抬眸,看向坐在上首,久久没有表态的曹操:

“彧愿自请为使,劝降张燕。”

顾至蓦地看向荀彧,又将目光转向曹操:

“……臣愿领兵,沿途护送。”

戏志才淡声道:“臣亦可前往。”

落在最后的郭嘉差点没稳住脸上的表情,当即一脸严肃地表态:

“我也去。”

曹操原本还在因为袁绍重病吐血的事而沉郁,见手下谋臣如拔萝卜似的一个串着一个,成群结队地自荐,仿佛要结伴出去郊游,差点没被气笑。

“只是劝降一个张燕,何必出动这么多人?”

曹操的目光最先落在荀彧身上。

文若明察而坦荡,由他去劝降,自不必担心什么。

目光毫不犹豫地右转,落在顾至身上。

……罢了,他不做这个恶人。

曹操的视线再度偏转,落在戏志才的身上。

志才前些日子似乎身子抱恙,面色不佳。据医丞所言,志才久病孱弱,应当多多出去走动,不可因案牍而操劳。

想到这,曹操再度移开目光,看向最后一人。

曹操笃定地开口:

“奉孝,你留下。”

郭嘉:“?”

第二日,顾至坐在马背上,即将领军出发。

荀彧与戏志才同样上了马,三人身后顶着一道哀怨的目光,如有实质。

荀彧无法忽略好友的怨念,牵引马头,转向身后:

“奉孝若是有话想说,尽可倾吐。”

“奉孝若是觉得无聊,”

顾至笑了一声,毫无同情之意,

“可去找祢衡凑个对,打发打发时间。”

郭嘉眼角微跳,无动且拒:

“不如让祢衡与明远同去,也可在路上解一解乏。”

让祢衡一起上路,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此行是为了劝降张燕,而不是让张燕感受祖安的关怀,继续与曹操为敌。

最终,这支军队就这么顶着那道幽幽的目光,整装上路。

前往太行山的这一路并无波澜。

当这支队伍抵达目的地,顾至击落飞来的箭矢,在一众警惕、戒惧的目光中表明了来意。

张燕正巧在寨中,他命人将其他人阻拦在外,只允许三个使者入内。

张燕的视线短暂地在戏志才的面上停留了一瞬,投向旁边的顾至。

“他气消了吗?”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房内的其他人不知所云。

唯有顾至与荀彧听懂了其中的含义,同时沉默。

当初,在守卫东郡的时候,顾至曾让张燕帮忙给荀彧带两句话,其中一句,正是“气消了吗”这四个字。

那时顾至还不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如今他与荀彧确定了彼此的心意,再从张燕口中听到这四个字,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异之感。

顾至瞅着张燕的脸,见他一脸严肃,不像在调笑,反而带着正经的关心,心中的怪异之感更甚。

见顾至久久不答,张燕不再询问,准备换个话题。

从一开始,张燕就把“气消了吗”当成一个暗号,只是因为他不认识荀彧,不好当着对方的面透露更多内情,只好用这个“暗号”指代。

顾至不回答,他也只当顾至谨慎,不肯让第三人知晓,没有多想。

哪知,就在张燕准备岔开话题的时候,从进来那刻开始就保持沉默,安静地站在一旁的戏志才,忽然冷不丁地开口:

“所以,‘他’气消了吗?”

顾至:“……”

他缓缓转头,正要打量戏志才的神色。

却见戏志才并没有看他,只将目光锁定另一侧的荀彧。

顾至:……

看来是瞒不过了。

虽然客观上已经知道瞒不过,但在主观上,顾至不想在这个时候展现如此个人的话题。

他望着上首的张燕,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

“将军应当知道我们为何而来。”

张燕坐正上身,收起面上的漫不经意:

“理由?”

只这么一支十几人的队伍,深入太行山腹地,自是为了招安而来。

袁绍连番出昏招,张燕早已生出割席之心。

但既然是招安谈判,自然得先看看曹操这方的诚意,无论如何,他都要为自己与手下的士兵谋求最大化的利益,不能先一步表现出投效的心思。

面对张燕的询问,顾至没有立刻回答,只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