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诱杀
就在司马懿竭尽全力, 积极求生的时候,另外几支军队绕过狐苏县,在柳城外的树林聚集。
“此次行军, 乃破釜沉舟之举。定要夺下柳城。”
曹仁命令士兵吃光身上携带的干粮,如果有吃不完的,就把剩下的干粮丢在林中,不许带在身旁。
士兵们带的干粮本就不多,经过二十多天的赶路, 早已吃得七七八八,倒是没几个人有余留的。就算有人留下一些,也被身旁的人分而食之。
在这个荒灾肆虐, 常有平民食不果腹的时代, 没人愿意浪费粮食。
士兵们吃了最后一顿饱饭, 原地休息, 等待开战的信号。
在树林的另一头,徐质也下达了相同的命令。
等士兵们吃完干粮,徐质没有让他们原地休憩, 而是用排兵列阵的方式消食。
无人注意的角落,顾至靠着一棵树坐着, 嫌树坚硬, 又挪了挪位, 往旁边人的身上靠。
他调整了半晌,终于找到最舒适的位置。面颊贴着柔软的衣襟,只靠了一会儿, 就在无月之夜的笼罩下,产生了些许睡意。
荀彧托着他的后背,为他遮去些许寒风。
“距离开战还有一些时候, 明远不妨先睡一会儿。”
“不妥。”
顾至只靠了片刻,便不舍地起身。他怕自己真的会睡过去。
如果是短暂的浅眠小憩倒没什么,万一进入深度睡眠,被迫清醒,容易降低判断能力,不如不睡。
顾至起身,舒展筋骨,将腰侧的佩剑扶正。
他猜司马懿现在已经发现异常,正一边想着对敌之际,一边在心底问候曹操。
只要司马懿照常发挥,运用他的计谋,在山间与乌桓部族斡旋,拖住蹋顿的军队。
他们这几支军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攻占柳城,俘虏蹋顿的亲族,乃至蹋顿本人。
因为坑的人是司马懿,顾至的良心活蹦乱跳,全然没有良心作痛的感觉。
翠绿的灌丛发出沙沙声响,一个蓄着虬髯的青年拨开灌丛,朝两人的方向走来,正是徐质。
徐质排完兵阵,前来向顾至复命。
“全军已准备完毕,还请将军示下。”
“子固且找一处蚊虫稀少的地方坐一坐,等司马仲达为我们传来好消息。”
子固正是徐质的字。徐质再次行了一礼,从原路折返。
从被曹操任命为将的那一天起,徐质就开始定期训练手下的士兵。
经过几年的训练,他把顾至教给他的几种复杂军阵排演得极好,并且根据自己的见解,改编了几个新的变阵。
这一回的军阵也由徐质排练,已提前做好了充足的训练,不再像温县时那样——因为过于仓促而徒有其型,在靠着出其不意,成功取下敌首军级后,为了不露出马脚,只能以最快的速度撤退。
当林中的蛙声渐停,传讯兵跨越山道,急匆匆地赶到驻军所在的地点,顾至转过身,向着荀彧递手。
“该走了,文若。”
……
当单于蹋顿收到前哨传来的急讯,他还在梦中舞刀弄棒。
睡到一半被吵醒,他的心情堪比挖坟。
“该死的公孙康,扰得我们不得安宁!”
因为南侧有袁熙的军队挡着,蹋顿潜意识里认为曹操还在与袁熙干架,不可能特意绕了半个幽州来打他,只将今晚的变故当成老仇人公孙康的又一次骚扰。
“这瘪儿子,本事不如他老子厉害,野心倒是比他老子还大。”
蹋顿骂骂咧咧地穿好衣服,召集部落中的好手,前往城外。
他击退了一支企图偷羊盗马的贼兵,甩落刀上还未干涸的血,还没把刀子擦干净,就听到哨兵再一次前来汇报。
“不好了单于,北侧牧场又有人来盗马。”
蹋顿又一次带着部曲前往剿贼。
在盗马贼仓皇而逃,蹋顿的刀尖染上新的红色,还未收入刀鞘的时候,又有哨兵前来汇报。
“不好了单于,对面山坡上又来了一队贼军,正朝着南侧的马场行进。”
蹋顿大怒,提着刀的手攒得发白:“贼人在哪?”
一刻钟后,蹋顿见到了司马懿所在的军队,冷笑连连:
“将这些贼兵斩于马下,一个不留。”
司马懿刚与贾信商量好对策,就见乌桓的部队气势汹汹地站在对面坡上。
司马懿在心中骂了一声,再顾不得藏锋,扬声大喊:“疾行,莫要让他们追上!”
贾信似摸似样地喊了一声“都听他的”,拔腿就往前面跑,跑得比谁都快。
司马懿内心的骂人词汇已经全部周转了一遍。
他带着这支百人的军队,沿着窄窄的山路疾跑,沿着溪石抵达这座山的乌桓士兵在后面追,如果这时候有人站在山岭,向下俯瞰,就能看到一副像是响尾蛇游动的奇异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