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国营饭店是垄断了的生意……
牛草湾三大队分地抓阄结束后, 村民们的情绪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彻底沸腾起来。
和包产到户的消息一比,高考结束, 村里有四个知青都榜上有名,陆续找周新文开了证明, 收拾好行李离开了牛草湾三大队大队都没引起太多的人的关注。
村里那些落榜的知青日子瞬间就难过了起来,他们没有考上,村里的土地也分给了村里人。
现在因为地里还种着红薯,周新文说要等地里这批庄稼全都收上来后, 这些地才会分到各家。
这土地都分给村里人, 让靠着上工吃饭的知青们一下子就尴尬了起来。
现在村里没了地, 他们后面去哪里上工?给村里人帮忙那他们不就成了建国前的长工了?
也有知青想过村里会不会给自己分地,事实是完全没有这个可能,村里的村民为了多分点地都斗得跟乌眼鸡一样了,打死他们都不会愿意把村里的地分给他们这些外来的知青。
知青们继续待在村里连明年上工都找不到地方,一时间也是群情激愤,好几次都闹到了周新文面前。
周新文心里也为难,知青的安置可是件大事,他这种小人物哪能做得了主,只能一趟一趟地往公社和镇上跑, 看上面的领导们对此有没有什么好的安排。
跑了两三趟后, 还真让周新文跑出了一些名堂。
上面准备让知青回城,南方有些城市的知青已经小范围的开始回城了。
听到消息后,周新文就去知青安置点安抚了大家一番。
听说自己或许能回城后,这些知青又是不敢置信,又是觉得前路迷茫。
要问以前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最盼望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回城了。
乡下的日子太苦了, 早就已经磨光了他们下乡时怀揣着的满腔热情,然而以前做梦都在想的事情,真要轮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心里又不安定了起来。
要知道做这些年知青是一批一批地往乡下安排,现在让大家都回城了,别的不说,这吃喝拉撒就是个大问题。
城里显然是没有这么多工作岗位的,之前上面让适龄青年下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城里的工作岗位不够。
而下乡的这些知青,除了第一批中有极少一部分是自愿下乡的外,其他的都是念完高中后,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下乡的。
但凡是受家里疼爱的,早就接了家里人的工作岗位,留到城里的,真正下乡的要不是在家里不受重视的,就是家里情况不好,没钱买工作的小年轻了。
他们家里的条件一般,现在他们回城后照样不会有工作,辛辛苦苦回到家里大概率也是留在家里吃白饭,被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嫌弃的。
不过这些问题和回城比起来,好像都是能够忍受的。
在周新文的日夜期盼中,知青回城的政策总算是发了下来。
城里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好,知青回城也是要按批次来的,最先回城的就是几个大城市的知青。
虽然知青点的知青没能全部离开,但是总算是开了个头。
即将甩掉一个大麻烦的周新文想到自家刚分到手的十几亩田地,每日都是笑呵呵的。
因为家中人口多,周新文一家如今全是村里土地最多的人家了。
种了红薯的地没法动,但是之前收了玉米的地却是空了出来,有些自家地已经空出来的人是一刻都不想休息,扛着锄头就翻起了地。
周顺弟跛着小脚不说,眼睛还不好,干不了太多地里的活,只能和顾骁商量:“家里的那一亩多地已经空出来了,我想着要不你抽空也去翻出来,种点油菜?”
以前队上就种油菜,油菜籽收上来了后,一部分卖给供销社,一部分榨成菜籽油分给社员们。
菜籽油金贵,村里一年一个人最多的时候才给分了二两,平常炒菜是决计舍不得用的,都得留着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炸东西。
菜籽油清亮没荤油的那股味道,用来炸酥肉,丸子都是极好的。
这地空着不种就是浪费,周顺弟琢磨着种点油菜就挺好的,到时候榨了油,自家吃不完还可以送一些给叶姑娘,就算对方看不上这样的东西不要,以后拿去镇上卖也是能卖个好价钱的。
对于地里的活,顾骁是一点都不嫌累的,在村里第二批知青收拾好东西回城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家的地里都翻好了,接下来就等洒下的油菜籽长成菜苗移植了。
顾骁忙着侍弄自家刚领的地时,在现代世界,叶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水果加工厂的事宜。
她联系了市里一家口碑不错的中介公司,帮她跑注册工厂的各项流程后,她和马玉书也在镇上看起了合适的厂房。
连着几天看下来,叶宁选定了两家厂房,第一家厂房位于镇子外围,优点是厂房大,除了偌大的仓房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仓库,和一个很大的院坝,要是选这处,以后堆放原材料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