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二合一
考虑到八十年代牛仔短裙、牛仔短裤还没有流行起来, 马玉书蹲在旧衣堆里,只拣着那些款式简单大气的衣裳选。
回收站老板提出了一万斤的要求,要凑齐这么多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旧衣裳可不容易。
马玉书也没办法找夏天的, 偶尔扒拉到款式和成色都不错的大衣、棉服之类的也会特意留下来。
至于羽绒服就不用想了,随着鸭绒、鹅绒的价格年年上涨, 做旧衣回收店的老板收到羽绒服后,第一时间就把里面的绒拆出来了,这卖羽绒可比卖旧衣裳划算多了。
而且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很多人处理旧衣服的时候, 也会特意把羽绒服留下来, 攒上几件, 再另外买上一些羽绒,就能送去做一床鸭绒被了。
总而言之,但凡是能赚到钱的事情,那就不缺头脑灵活的人去干。
最开始马玉书还只挑着那些衣服上没有太多脏污的衣裳拿,后面发现回收站成色和款式都能过关的衣裳实在凑不齐一万斤了,那些发黄、有污渍的衣服也不嫌弃了。
马玉书已经想好了,回头自己多费点力气,买上几大桶工业漂白剂回来处理一遍也是一样的。
老板也知道自己这里的存货马玉书不容易选够数,在门口打了个电话后又走进来对她说道:“你慢慢选, 我刚才让我儿子把分店收上来的旧衣裳送过来了, 肯定能凑齐你要的数。”
马玉书欣然点头:“行,正好我的三轮车也放不下太多,等我选好了我先送一趟回去。”
现代的旧衣垃圾实在数量庞大,哪怕只是一个小镇,那收上来的旧衣裳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以前这旧衣裳是扔到垃圾桶都没人会捡的,自从镇上开了旧衣回收站后, 拾荒的老人看到旧衣裳就会捡来卖。
只是现在站点库房里的存货,马玉书就选了四千两百二十三斤出来。
其中大部分是夏装,男女老少的都有,小部分是毛衣和大衣、棉服、风衣之类的外套。
选衣服的时候马玉书大致数过,这四千多斤旧衣裳大概有一万多件衣裳,具体的数量还要等回去仔细数过后才能确定。
马玉书花了一万七千块钱把身边堆得跟小山一样的旧衣裳买了下来。
趁着老板的儿子送货还没有回来,马玉书打电话把丈夫叫了过来。
此时叶卫明正在水果加工厂盘点,最近是黄桃上市的高峰期,加工厂每天都有开工生产,在现代机器的加工下,厂子里每天都是几千上万瓶罐头。
因为没有花钱营销,网店的生意一直都淡淡的,不过去年有顾客在网上旗舰店买他们的罐头,觉得味道很不错,今年又复购了一些,主要的客户还是北方的。
为了网店这一个月几百瓶的生意,叶卫明还特意请了一个员工来负责网店运营、客服、打包发货等事项。
好在小地方人工成本低,一个月三千的工资,就招到了一个手脚勤快的小姑娘。
接到电话的时候叶卫明还有些奇怪:“拉衣服?”
马玉书解释道:“之前不是说要弄点旧衣裳去卖吗,我刚才来回收站挑了一些,等会儿还要来一批衣裳,我走不开,你过来拉回去。”
叶卫明没想到妻子效率这么高,昨天晚上刚商量好的事情,她今天就已经弄好了。
叶卫明拿妻子是一点招都没有,只能加快速度翻账本,确定厂子账户上的钱足够付大家工钱后他也就放心了。
临走之前,叶卫明还不忘找到代理厂长交代接下来的生产安排:“这黄桃罐头先不做了,这十来万瓶就够卖上很长一段时间了,你回头去买几千斤杨梅回来做罐头,做完这一拨,今年暂时就没有生产安排了。”
叶卫明他们地处西南,气候湿热,果农们种植的水果种类多,这杨梅虽然名气比不上江南的那么有名,但是味道也是很好的。
而且价格也便宜,要去杨梅园直接采购的话,个头最大的都只要两块钱一斤。
这杨梅又是季节性水果,叶卫明寻思着,要做成罐头,说不定能比黄桃罐头好卖。
而且在八十年代,这杨梅也算是很稀罕的水果,回头要是在现代卖得不好,他们还能拿过去卖。
安排好厂子里的事情后,叶卫明才骑着三轮车往旧衣回收站赶。
回收站的老板已经帮着马玉书把她选好的衣裳用编织袋装起来了,四千多斤衣裳,足足装了三十来袋。
叶卫明的三轮车本来就是为了拉货才买的,车斗里要是塞满,一趟运个五六百公斤还是没有问题的。
老板做成了生意,心情也很不错,见叶卫明走路有点不顺当,当即就主动帮着往车斗里搬衣裳。
装满一车后,马玉书不忘叮嘱道:“你拉回去后就扔杂物间,等我回去后再慢慢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