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5/7页)

然而,师晓梁并不领情,就在沁婷准备正式到天美上班的前一天,师晓梁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留在雪雁,要么断绝来往。果然他遵守诺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给沁婷打过电话,并且换掉了自己全部的电话号码,包括手机。

对女儿,她也算是倾其所有,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一切。可是她又得到了什么呢?

纵观每一段肝肠寸断的历史,她想她的失败恰恰就在于执着,一个女人,凡事对自己要有交待,要争强好胜,甚至于要让一个最不应该爱你的人爱你,那就注定活不好。为什么她不能嫁一个爱自己的人,过平静的日子?有一个靠等而下之的炒作手段红极一时的明星说过:我为什么要活得这么惨?这种历尽沧桑之后的抱怨让沁婷颇有同感。

此后的第三天,沁婷便到内地去做市场调查以及全面了解各大经销商售后服务的状况。抵达长沙之前,她没有给吕潘打电话,她想给他一个惊喜,同时对他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如果他的选择不变,她愿意跟他结婚。

女人,总有苦撑不住的时候,总得有人为你分担。

这依然是一个沸腾的城市,如果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已经将大城市的人们逼成了晚期癌症患者,每一张没有表情的脸都掩盖着一份痛苦的挣扎,那么生活在中小城市的男男女女,还远没有感受到好日子将给人带来怎么的压力和艰辛,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回光返照般的勃发英姿,一人抱定了一个改革开放发财梦。

再也不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年代了,到处可见方兴未艾的基建工程,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就有一百座楼房在紧张的修建之中。

下午,沁婷在宾馆里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洗了澡,换了一身衣裳,多少消除了一些人在旅途一切从简的感觉。这时,她拨通了吕潘手机的电话号码。

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男人,声音有点懒洋洋的:“你找吕潘?请问你有什么事?”

沁婷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请问,你是……”

“我是他的朋友,有事跟我说一样的,我会转告。”

“他没出什么事吧?”

“出什么事?他好得很。”

“那么他人在不在长沙?”

“当然在啊,我说你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有事没事?”

“我就是奇怪,他为什么自己不接电话呢?”

“有什么奇怪的,他今天晚上结婚,现在忙得脚后跟朝前,这你总该明白了吧。”

沁婷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挂断电话,仿佛她无意间把电话打进了克格勃总部,人即像触电了一样把话筒丢下。

她没有激愤,只是不解,一个自称被你迷倒的男人,一个曾经肯花工夫送给你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男人,怎么可能说都不说一声便迎娶新人?即便是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这也不能不算作令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对于当今社会,生活才是最精彩的小说和戏剧,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超出想象的现实。

她第二次把电话打过去,说自己是吕潘的好朋友,从外地来居然碰上他大喜的日子,所以要去买一份礼品,不知道新娘子是高个还是矮个儿?陌生男人马上说,当然是高个儿,而且人长得很漂亮,比吕潘小十五岁,大学毕业生,来公司就职时间不长,身后一群追求者,但她就是喜欢吕潘。吕潘一直也没答应,这次结婚好像是突然决定的。沁婷又问了今晚的婚宴在哪里办?接电话的男人说了一个酒店的名字,还说有三十桌之多。

走出宾馆的大门,沁婷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那就是她的意志似乎是离开了她的体内,但又引领着她的躯壳,做出极其正确和冷静的决定并且实施这些决定。譬如她搭乘计程车去了市中心,在一家珠宝行里为新娘子买了一条镶碎钻的项链,同时配有相应款式的耳坠儿,这样一套饰品装在一个深色天鹅绒托底的盒子里,显得十分名贵。

只是她的意志会突然出现偏差,不时地提醒自己应该呆在宾馆里,或者趴在床上失声痛哭才对。

当然她看上去还是理智的,与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在买完东西又把它包扎成礼品包装之后,她去了咖啡厅,把剩下的时间消磨掉。

礼品包装纸是酒红色的,亚光,有粗粝的质感,深紫色镶金边的缎带贴身守护,在一侧系出一朵精致的小花。对于沁婷来说,记忆变得极不可靠,只有这一件实物还能不时地提醒她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她即将到何处去。

这样坐了多久已经不重要了,直到泛青的暮色四起,沁婷便搭乘计程车去了吕潘摆喜宴的那个酒店。那可能是当地最好的酒店了,门口是一条热闹的街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沁婷进了酒店,找到楼上的大型餐厅,门口有许多人在纪念册上签名留念,有好事者还要提上花好月圆之类的祝福性质的话,另有些人在彼此寒暄、恭喜,操持录影机和照相机的人更是忙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