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的未来与可能(第4/5页)

潘泽永解决完自己内心的疑问,余寻光反而又有了问题。

他啃着一根肉串,幸福地眯起眼睛,“我最近发现了,我有某方面的进步。”

“嗯,具体是指……”

“我会开始判断对手演员演的戏。”

“像傅文光这种水平的,不在你的判断内吧?”

余寻光笑了笑,他发现这群导演在背后都挺毒舌,“我最近在琢磨甘琼老师演的戏。”

他跟潘泽永说自己的间离法,说《大树下的儿女》,说韩雅清,说郑云开。

“我以前很少有把我自己代入他人角色的角度去思考,也不是说很少……是时有遗漏。最近我会把[韩雅清]这个角色翻出来私下自己演,然后跟甘老师的演法进行对比。”

潘泽永说:“这很了不得啊,”他笑了起来,又说:“等你能够站在所有角色的角度把剧本演一遍,你就能做导演了。”

从演一个角色,到很多角色吗?

余寻光想,他是不知足的。他突然在心里期待起那一天。

他们两个向来是想到什么聊什么。才说起演员,又说到导演。

“你觉得导演和演员的区别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余寻光细想了一会儿,才给出准确的回答,“演员只需要对自己的戏有了解,导演需要对所有场景有画面。”

这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好真的很难。

导演都是一群喜欢思考的人。他们的想法越多,想要的就太多。带着那样的脑子到了现场,拍着拍着就会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从而造成大量废片的产生。

潘泽永说:“工业电影时代讲究的是速度,是快。「十年磨一剑」现在已经不吃香了。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干什么不成?再拿以前的那套当噱头表真心,观众只会认为你能力不行。”

就像《天才算法》,潘泽永就拍得很快。

“现代电影对导演的素质要求确实会更高。”

余寻光还戴着沈竞先的眼镜,在灰暗的灯光下,他的眼睛仿若明珠蒙尘。

潘泽永望着他,并不在意。

“余寻光,你对工业电影怎么看?”

余寻光不假思索,快速回答,“那是现代选择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潘泽永掐着酒杯抿了口酒,“找你演这样的戏你会抗拒吗?”

“我接戏只看剧本。”余寻光笑了笑,“你要是想找我拍电影,提前把本子递给我就行。”

潘泽永多问了一句,“功能性的角色你也会接?”

余寻光说:“我一直认为,只要有完整的事件线,就不存在不能深挖的角色。”

潘泽永微微喟叹,眼睛都柔和下来,“你真的很棒。”

余寻光忍俊不禁,被他的模样差点呛到,连忙抽了张纸擦了擦嘴,“你有时候说话像在给我灌迷魂汤。”

潘泽永正经起来,“你不喜欢别人夸奖你?”

余寻光浅压了了口酒,“倒不如说,我知道自己很好,所以不需要通过别人的夸奖来满足自己。”

潘泽永眯眼,“小伙子,这样很危险,会容易自大哦。”

余寻光当然知道,自信与自大本来就在一念之间。

“不过你不是那种听不进劝的人。”潘泽永帮他补充。

余寻光固执的点很玄学,他认定的事很难更改,有时他又会很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

反倒是潘泽永会更加“冥顽不灵”。

潘泽永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他又是一个停止不了思考的人。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实际操作时要不要这么做是另一回事。潘泽永知道导演在现场不能有太多想法,可是有时灵感来了,他根本压不住内心的兴奋。对比在《贞观长安》中的工作情况,大约是在《天才算法》中他能拥有更多的权利,他每天都会爆发很多的奇思妙想。

好在李恕坤会在旁边盯着,在他觉得不对时,就提醒一句。

“你这样拍,太乱了。”

潘泽永有时会听,有时会说:“老师,我想试试。”

于是李恕坤就会点头,让他去试个一两次。

试完发现效果不好,潘泽永就老实了。

潘泽永在实拍的方面经验有限,他又太年轻,自制力不够。越到后期,拍嗨了的他经常刻意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就导致整个4月里,片场里都是李恕坤骂他的声音。

“你想试试,什么都想试试,你是导演,一段戏在开机之前,不能够先在你的脑海中有画面吗?你的分镜头是画着玩的?”

“你为什么不能够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确切的肯定,非得去试!你考虑过其他人,考虑过资金,考虑过演员的情绪吗?一段戏来来回回拍那么多遍,演员的状态全没了,到了你这里还要再来一次,演不出来你还要怪人家,黄世仁都没你这么会压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