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天无二日(第2/3页)

而就算是人们所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忠诚,也并非全无所求,只是所求的是人们划分的更高等级一些的东西,如大义、如公,又如情谊。

利益、情谊……

刘协不期然想到了曹操曾经在对待陆离的态度上,给自己上的“一课”。

如果是情谊,是否真的能够打动你呢。

刘协侧首看向刘艾,将案上的文书放到一旁方便对方拿的地方:“此乃曹司空送来的,卿且观之。”

刘艾没想到刚刚还表现的这份文书见不得人的刘协,现在竟然愿意让自己看了,我倒要看看这到底是……

真的一看一个不吱声。

简短的句子里面,带着大大的信息量。

何太后母子还活着,是陆侍中当年偷偷救下来的,现在人在袁本初手上……

这,这到底是什么家写出来的。

两个人没有一个认为这是什么误会又或者谎言,不只是因为这是曹操写了送来的,还因为有的时候事情越是让人难以相信越是容易是真的。

毕竟但凡不是真的发生了,谁能想得到这么离谱的剧情。

现在曹操将这事发过来,显然是踢皮球让他们帮着陆侍中解释,又或者说善后。

乍一看真是倒反天罡,再一看更是倒反天罡了。

皇帝帮臣子善后,善的还是可能动摇自己位置的后,这到底是什么纯纯的大冤种。

刘协给足了刘艾消化时间,然后毫不犹豫的开问:“卿以为如何?”

刘艾一边感动于刘协的信任,一边也真的认为这是个烫手山药。

但这事你往复杂里想自然是要多复杂有多复杂,但你要是简单点想,抛开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不提,解决办法当初陆离其实早就对董卓说过了。

如今刘艾拿出来再说,似乎也毫不过时,只是有些词汇需要改一改而已:“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废立已定多年,便是亡者还灵,自以弘农王及王太后相待便是,陛下无需忧虑。”

况且这事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味地悲观,谁知道袁绍那边要怎么做呢,不说对方如今可是朝廷册封的大将军,就说先前有机会迎奉天子的时候不动弹,如今找出了个死而复生的弘农王,难不成对方还想要效仿董卓,再行废立不成。

对方要是真这样做了,他们再担心也不迟。

这件事情中,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主动权的袁绍如今在做什么呢?

他看着自己手下文武在那里争议不断,作为需要拿主意的存在,却个人一副游离在外,与我无关的样子。

曾经劝说袁绍迎奉天子的沮授,此刻半点没有让对方立起少帝跟许昌那边对打的意思。

原因也很简单,时机不对。

太了,少帝“复活”的太了。

如今的陛下已经当了八年多的皇帝了,如今明面上又无过错,你袁氏的袁公路前不久还称帝了,你这个时候要是搞废立,绝对比董卓还名声差。

有几个人会认为这是拨乱反正,又有多少会觉得你袁氏果真狼子野心。

再者说,万一陆伯安那边狠心一下,你都不好证明他们的身份。

如果当初讨董联盟时,陆离救出人之后立刻带到联军这里来,一切或许会大不相同,可他偏偏不曾这么做。

是那个时候就已经不再信任联军了,还是他另有打算?

可如果是另有打算,他那个时候能够打算什么呢,总不能对方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日后投奔曹操,帮着曹操迎奉天子吧。

沮授不赞同,自也有赞同的。

不赞同有不赞同的道,赞同自然也有赞同的原因。

这原因说起来还跟袁术有着不小的关系,对方在面对曹操一败再败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朝着袁绍低头,信中破天荒的对着袁绍就是一顿夸,总结为天命在你、玉玺给你,保我一命,中不?

别看袁绍之前还被说动了帮忙对付他,但是面对倒霉兄弟难得一见的低头,袁绍还是选择了点头。

毕竟这可是袁术的服软,况且对方还要带着传国玉玺来向自己低头呢。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无意中翻出了陆离的“陈年旧账”,袁绍绝对要好好说道说道这番“破天荒”的情况。

不说大摆筵席,至少也会分出心力来得意一二。

但现在,派一些人马去接应对方,就已经是袁绍全部的兄弟情了,反正他们之间本也没有多少这些东西。

赞同的道之一,就是袁术那边即将带着传国玉玺而来,而好巧不巧的,他们正好就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先帝仍存于世的嫡长子,这不是妥妥的天命在此。

虽然对方曾经被废除帝位,但废除的那个人是奸贼董卓,因为敌人的奸邪,被废除的莫名就自带一股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