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简单任务(第3/5页)
他们看到的“恶”,却也不一定是恶。
方重勇觉得自己这个炒作红莲春的罪魁祸首,还是低调点不要说话比较好。
“今日不醉不归,红莲春有的是,你们放心喝便是了。”
方重勇大包大揽的对许远与张巡二人说道。
……
勤政务本楼的顶楼,是李隆基的书房。现在已经入夜,李隆基在梨园待了大半天,晚上回来了才知道郑叔清在兴庆宫里等了好几个时辰,连忙派人通传,将其叫到书房里见面。
“唉,朕公务繁忙,委屈爱卿了。”
李隆基一看到郑叔清,就走过去握住对方的手说道。
“为圣人分忧,乃是微臣的本分呐。”
郑叔清感激涕零,差点给李隆基跪了。
一听这话,他就知道自己这波上岸了。
“朕下海捕文书通缉你,不过是因为很多好事之人在背后嚼舌根,朕给你新官职以后,这些非议就会烟消云散的。”
李隆基哈哈笑道,邀请郑叔清坐到桌案对面。
“那四十万贯,很好。爱卿可是帮了朕一个大忙。今年上元节长安万民同庆,皆是爱卿之功劳。朕想任命爱卿为京兆尹,不知道爱卿意下如何?”
京兆尹?
不不不,没听说过哪个没后台的京兆尹最后还能全身而退的。郑叔清心中大为警惕!干这个官职,还不如退回夔州去当地方的土霸王呢!
这个职务自开国以来,便只有皇亲国戚当得舒服,普通官僚若是上位,只能惹一身骚。
京兆尹是唐开元元年,李隆基亲自下令设立的,京兆府隶属京畿道,下辖二十三个县。
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两名,还有功曹参军、司录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兵参军、司仓参军、司士参军等相当于方重勇前世“局”这一级的官员。
官很大,但是这个官也很不好做。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来长安,就不知道自己的官小。京兆尹又是管长安地区的各种杂事,在长安,除了谋反外,那些大事小事只要上报,第一站就是京兆府!
打个比方,假如有个大官,比如说宰相家里人犯事,京兆尹是管呢,还是不管呢?
如果要管,那么肯定各种被穿小鞋,被警告,得罪人。
如果不管,那京兆府威信何在?
铁打的官位流水的官员,如果京兆尹在任上为了所谓“公正”,不断牺牲自己的人脉,那么他离开这个职务后,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明升暗降,或者找个借口打发到边镇节度使里面当个什么监察官员,或者干脆到岭南这样的地方当刺史。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能和稀泥的,绝对不拿出明白无误的结论。
能糊弄过去的,绝对不会出来伸着脑袋接石头。
能不得罪人的,绝对不要乱搞得罪人,堵死自己的官路。
开元年间,京兆尹更换的速度,已经到了十年十五任这样的程度,平均一年换一个半官员。
郑叔清作为老官僚,又怎么可能傻乎乎的往大坑里跳!哪怕是皇帝推荐也不行啊!
“微臣才能在于理财,京兆尹虽然位高权重,可微臣无法胜任,恐耽误圣人的大事啊。”
郑叔清殷切恳求道,摆明了不会跳坑。
“唉,朕也考虑过这一点,只是目前京兆尹空缺,朕无人可用罢了。那便这样吧,你外放多年也辛苦了,不如先在家好好调养,年初的选官已经结束了,暂时没有合适爱卿的官位,不如等到初夏再看看吧。”
李隆基满脸遗憾的说道。
郑叔清千恩万谢的深深一拜,随即在高力士的引导下出了兴庆宫。
一出来,他面带微笑的脸就瞬间垮了下来。
“苦也,苦也!唉!”
《卖炭翁》中隐藏的长安能源危机
先看白居易的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有三个关键信息:
1、木炭是在离长安城一百多里以外的终南山烧制而成,牛车赶路百余里到了长安。
2、卖炭翁的木炭,是在等西市开门的时候,被宫里的“使者”强买走的,他在西市肯定没有店铺,那么可以断定他应该是打算卖给西市的商人。
换言之,能跑百里路卖一车炭,证明木炭的价格已经将其变成了一项高利润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