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2/3页)
春燕说道:“你上一次说的农村收鸡蛋的事情,我们想干。”
李青青道:“不安全。”
“我们家没办法,不干到时候三个人都得饿死。”
李青青知道她们家的情况,男的出了事故,孩子又得了病。
“你去吗?”春燕没有经验,心里头希望能够拉上李青青,主要是李青青这个人,在她们看来,她很聪明也很稳重,有她在就有主心骨。
李青青心里头害怕,她们两个人准备去,李青青似乎没有她们那样非去不可的理由。
可真的看看自己家,要不然真的就这样一直过下去吗?
李青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先去试试看。
“咱们三个人,快去快回,不要落单,都带点防身的东西。”
三个人去的村子离城里并不远,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感觉收不到多少东西。”
李青青情绪比较稳定,说道:“咱们不要求一开始就挣大钱。”
她们三个人一家一户地询问,说自己来收鸡蛋,收菜。
其实三个人还是想错了一些事情,此时,城里和农村信息并不流通,她们现在是住在城里,理所当然地觉得肯定会有农村人把鸡蛋卖到城里去,实际上前两年才取消粮票油票制度,很多人的思想都没有转变过来,而且对于大多数村子里人来说,要想全家不挨饿,就得好好的在地里干活,去城里卖菜卖蛋还属于没有开辟过的道路。
李青青很多年以后,在电视上,回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感叹,她这样的小人物后面能有那样的成绩,离不开在那一刻被时代塞第一口饭。
此时此刻,她对此一无所知。
三个人第一家收了十三个鸡蛋,她们放进了背篓里,虽然只有十三个鸡蛋,也算是开门红了。
很快,第二家收了四十个鸡蛋,不仅如此,对方还特别高兴:“你们后面要是再来,到时候多留一些给你们。”
很快,第三家,第四家,对于农村人来说,到家门口来收鸡蛋,家里只要有,就会拿出来,甚至还有人问她们收不收鸡。
三个人最后糠都不够用了,就没有继续收,赶紧回去看看怎么卖出去。
因为自己家那些人总喜欢指手画脚,李青青没有把鸡蛋背回家,而是放在了春燕家。
“咱们明天也去市场卖。”
鸡蛋收的时候一毛钱一个,卖的时候可以卖两毛钱一个,她们这些鸡蛋,也能挣到一笔钱。
第二天,果然她们的鸡蛋很快就卖完了,李青青大概算了一下,抛开鸡蛋成本和坐公交车的钱,每个人还能有二十块钱。
虽说比不过吴杰他们挣的钱,但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李青青手里也有钱了,之前吴杰挣的钱并没有到她手里,她也没有去要,她手里头一直就只有自己黏珠花挣的那点钱,也还好,她之前没有嫌弃黏珠花挣钱少就不做,要不然她都没有成本去买鸡蛋。
家里人依旧以为她在外面找工作黏珠花,也没有人注意到李青青到底在做什么。
一个月下来,李青青手里捏的钱已经过五百了,后面她们会帮那些预定鸡的客人买鸡,卖鸡的利润要更大一些,但活鸡带到城里,如果卖不完不好处理,所以她们只接受预定。
李青青回到家,她依旧不声不响,没有炫耀自己挣了钱,她现在想得很透彻,她要是说出来了,吴家人也只会从其他角度来打压她,不如不说,她也能慢慢发展。
李青青第二天又和人一起背着背篓去收鸡蛋,走起路来都带劲。
现在已经是五个人了。
她们五个人走累了,在山腰上休息,回过头,她们还能看到城市密密麻麻的楼房。
李青青第一次从这个视角看,她感觉自己像是从石头生长出来的竹子,这个铁桶一般的城市,可算是让她扎进去脚了。
她们逐渐不再满足于购买鸡蛋,鸡鸭药材等她们都开始卖,后面加入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只隔了三个月,她们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更神奇的是,吴家人在家里甚至提起了卖蛋女的事情,可没有人觉得里面也有她,她甚至是最初加入进去的人。
李青青在旁边,依旧没有说出来。
年底的时候,还有报纸来采访她们。
——————————————————
云松一直觉得这个案子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明青福的身份,二是她为什么会给废品回收站的一家三口转钱。
她看明青福的采访后,查了卖蛋女的资料。
卖蛋女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是蛋商提供鸡蛋,卖蛋女负责卖鸡蛋,从中抽取一定的分成。
这个职业随着市场的发展渐渐消失,但明青福提到的卖蛋女,并不是这个模式,而是自己去村子里收鸡蛋再去城市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