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顾陆的名气

报纸太多,用两个俄罗斯的主流媒体《真理报》和《莫斯科时报》来作为代表,瞧瞧顾陆是怎么扬名域外的。

为何选择这两份报刊呢?

前者是俄罗斯权威性和销量最高的报纸,很具有时代感。

后者是俄联邦境内销量最好的英文报刊。

再直白点说,一个是对内的报纸,等同《人民日报》;一个是对外的窗口,和《中国日报》差不多。

《真理报》的头版头条:俄中、俄意友谊,将如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

[昨日,“意华庆贺活动”在大彼得罗夫大剧院举办。意大利、中国庆祝俄罗斯联邦国庆日70周年。

……

花思蝶家族的干红,仿佛浓缩了文艺复兴的绚烂。《酒神》与葡萄酒,精神和肉体的解乏。

《逃向上帝:续写托尔斯泰》是各国赠礼中最大的惊喜。

续写作家顾陆说:“伟大的灵魂背后必定是平凡的人,正因为肉体很难承载,所以才会痛苦。”

当八十三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死在小站的值班室时,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弗兰基米尔先生坦言:感谢顾陆,让我们再次与托尔斯泰相遇。]

因为是权威性比较强的媒体,报道也是面面俱到了。

明明昨天表演结束,媒体们全部都在讨论下午场,上午场直接被遗忘,但报道也分出篇幅夸奖意大利。

如何夸奖“庆礼是干红”,相信撰稿人也死了不少脑细胞,仿佛浓缩了文艺复兴的绚烂……真够可以的。

当然,只要看报纸,就能发现,报道核心还是后半段。

结尾处提及的弗兰基米尔,是现场出席的俄文化部政要,也是国庆活动俄方到剧院职位最高的人。

报纸的头版头条肯定是配图的。图片选择的是政要单独找作家的合影。

难怪会被路人认出,彩图明晃晃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甚至连顾陆昨晚熬夜,额头上的冒出的粉刺都能看见。

这方面真理报有点不地道,光把弗兰基米尔的黑鼻头PS掉了。

基础逻辑是,弗兰基米尔鼻子上的黑点有点影响国家形象,所以消掉。而小红痘不影响作家形象。

继续看看《莫斯科时报》的标题:“俄罗斯永远的朋友——顾陆!”

相比之下非常直接,燕副部和外交团队,瞧见报道就非常诧异。

上一个被真理报这样称呼的中国人是包其三。

“看来俄罗斯人,是真的很喜欢列夫托尔斯泰。”燕副部良久如此评价。

特别是新闻的征文内容,更加的夸张。

“麻烦了,卢记者。”燕副部对随行的环球时报记者说。

看过内容的卢记者,也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这新闻,也难以相信这真是莫斯科时报的报道。”

“可能只有营销号敢这样说。”卢记者补充。取下眼镜,用桌面的纸巾擦拭。

燕副部恰好也在擦眼镜,见状,顺手就将手上的眼镜布递过去了。

两人先后的动作,好像是看到什么奇怪的内容,要洗洗眼的即视感。

卢记者连忙双手接过,“以前我就会把眼镜布随身携带,后面戴眼镜时间长了,我就觉得顺便用什么擦拭都行,还是自身懒了,没有燕部这么自律。”

这记者是太想进步了,就眼镜布都能扯出这么多东西。

“哈哈哈,用什么擦眼镜都行,我还看新闻说眼镜布反倒不如纸巾,都是个人习惯。”燕副部说,“作为记者,只要在新闻报道上下功夫足够就可以。”

环球时报卢记者连忙点头,表示必定老老实实把俄罗斯的震撼传达到稿件里。

[俄中意社会各界千余人出席活动,俄罗斯文化副部、中国外交副部、意外交部长,以及更多俄罗斯文艺界优秀人士共同出席,以庆祝国庆日70周年。

……(省略三国领导人的车轱辘话)

“这一个舞台,将会被世界文学史铭记。”尤里这样说。

尤里·布依达是俄罗斯作家群体之中非常卓越的一员。更是著名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之一。在他数十年的创作生命中一直笔耕不辍,也成为“金色俄罗斯”群体作家中的一位。

而他这样说,是因为一个名叫《光在黑暗中发亮》的舞台,由作家顾陆补全。

顾陆:中国著名作家,擅长截取历史一段进行传记创作。

代表作:《不朽的逃亡者》《一夜天才》《新的长城》《南极争夺战》等。

据采访中表明,顾陆阅读了大量的俄文学作品,他对我国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所创作的《逃向上帝》,与赠送给法国的庆礼、挪威的庆礼有明显的区别。

《逃向上帝》是对托尔斯泰未完结剧作《光在黑暗中发亮》的学习,这部剧作,托尔斯泰二十年来,始终未动笔接上最后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