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1章 隋唐风云(87)二更(第2/3页)

于是,她确定了,若是朝堂需要站队,她必站雍王。只要没发现两口子翻脸,那么,站雍王没错。

有时候有些事,主公不能主动提,那谁知道主公的心思呢?一个被窝里最交心的那个人呗。

今儿议事就是开国之后的机构设置,以及官员安排。

基层,地方各级官员,她认为,可以照着李唐照搬。其他,最难融合的是基层。只要各级设置是一样的,就好整合了。

但是中央,思量了再三,她觉得照搬而今的李唐就太麻烦了。毕竟李世民也在改革中央机构,到时候跟着他改,倒是不必。

而且,得考虑这边的特殊性。

她觉得军政还是得分两套班子,除此之外,还得有第三套班子,这套班子必须是由各部族首领构成。

也不用那么麻烦的取名字,咱清晰明了,不搞什么深刻的文字内涵!毕竟才是扫盲阶段,大部分百姓才学汉话汉字,搞那么深奥那么拗口,百姓分不清。

那就往直白的说——政务阁、军务阁、参政阁。

每阁三位阁臣。

政务阁之下,设置五部:户部、工部、礼部、刑部、吏部。

兵部该有,但这不是有军务阁么?咱们把这个分的更细致一些:作战布防的、后勤保障的、伤员战死将士抚恤的,兵器研发制造的。

至于参政阁,不是只能参政。他们有监督、弹劾的指责,不管是对官员还是对政务阁和军务阁,都有监督弹劾的权利。

就像是政务阁,如果他们出台的某些政策,参政阁集体决议,认为不可行,那就有权打回。

在座的相互对视一眼,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桐桐先说军务阁的阁臣,这个按照功劳来嘛,对吧,没有争议性。

周法尚的地位不可动摇,他必须得入。

来护儿,这个也没有人不服。虽然说冲锋陷阵的少,但战后善后以及驻守,这其实并不好做。

这两人没有争议。

若论军功,除了这二人,军功最大的是主公自己。如果不算他的话,大家在心里盘算了一遍:来整肯定不能入,因为他父亲入阁了。

费青奴跟的最早,但他多做的是后勤事务。

论起攻城略地,其实有一人的功劳在其他人之上,那便是雍王!梁师都如何能平的?是他不费一兵一卒给劝降的。

这不是功劳么?

庾质就说:“其次,该论雍王。”

参政议政……有参政之权,他怎么就不能任职了?

桐桐没说话,只问:“诸位以为如何?”

论功的话,确实无话可说。关键这里面还有武器研发督造,绕不开雍王。好似用此人也无可厚非。

桐桐点头,那这就算是定下来了。

但是呢?来整又是最早跟着的人,放在下面又不合适。

桐桐便看了张鱼娘一眼:“把名单取来,着人拟旨。”

这名单是册封爵位的,周法尚为安国公,来护儿为升国公,来整为平国公。一门父子双国公。

另外,桐桐看来整:“新武器需得新军,此军中独立于外,抽调一万精锐组建新锐营,你为主将。”

来整蹭的一下站起来:“是!”

至于政务阁,桐桐先看费青奴:“你为武将,然近今年,牧场成效显著。故而,你入政务阁。”

另,册费青奴为茂国公。

费青奴讶异,“属下谢恩。”

把这些安置完了之后,桐桐才又趁着来整要抽调一万人组建新锐营的契机,将现有的十二万人马,重新调配。

就是几乎重新打乱了。

这么着就把俘虏分散进去了,不容易出问题,引起军中哗变。

褚亮不由的多看了这位林公一眼,此人勇武之名甚大,但是从没听谁说过这个人的执政。

可其实,这位已经不动声色的卸下了来护儿、周法尚、来整、费青奴这些元勋的实际掌军权。

要是没猜错的话,下一步,就是罗士信、王伯当、单雄信、邴元真等等这些还未曾立功,但是能力却极为卓越的人才去领兵了。

等这些人建功立业之后,便能迅速的替代这些阁臣。毕竟,来护儿和周法尚的年纪都大了。她这是怕断层。

另外,像是刘季真、李正宝、张举副将,也会给予独立领军的机会,与投靠来的将领竞争。达到一个制衡的作用。

这其实是上升途径畅通,还保障了将兵分离,避免形成军阀。

军政分开,谁想再跟杨坚一样,说把君王替代了就替代了,这一套是玩不转的。两套体系,就是防着军政权利集中在一位或是数位大臣之手的。

当真是兵不血刃。

至于政务阁,除了费青奴……桐桐看向庾质,“您便是客卿,也不妨碍您来任职。故而,政务阁,有您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