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4章 岁月长河(105)一更

一千斤?

好的!那就一千斤。

这一千斤, 怎么运?

单开货运,走车皮的话,有个问题,那就是咱这货自己拿挺重的, 但要是走车皮又太少, 一个车厢走凑不出来,必须给人拼。但咱也不知道这个车皮会带什么, 真要是装一车皮的鱼干或是腌鱼, 那完了,光是味道就处理不了。

那就只能跟服装厂拼单, 跟人家合在一起, 一起运。但这得看人家的货是啥时候起运!他们是下订单, 对方过一段时间发货,还是怎么着?要是登上三个月再发货,那自家不能等呀, 毕竟咱这是赊账,欠着人家的款项呢!得尽快出货之后,给人家把款打回去。

一问于青莲,于青莲说至少得一个月后才能发货。

桐桐:“…………”那这就不行了。

自家这一行二十四个人, 加上两个老师, 一共二十六个人。

一千除以二十六,相当于每个人需要多负重大约是三十八斤半!加上一个得一个包来装这些丝绸,这打旅行包的重量,加起来也就是四十斤左右。

四十斤……说实话, 上学以前都参加工作了, 都是干了几年活的成年人,多增加四十斤真的扛不动吗?

只要能提前上火车, 不跟人拥挤,这就可以了!进车站以前可以找车给运到,到了火车站需要每个人多带一个包上火车。上了火车就行了,提前发电报告知四爷车次,四爷会安排人来接货的,便是不能用厂里的货车,有两三个脚蹬三轮,也能给运回去。

那咱就背吧,背回去!

兴趣小组只有八个人,桐桐回去就找张桥和谭红两个老师,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这个兴趣小组是临时决定的,想请两位老师做指导老师。”

张桥:“…………”一千斤?

这么大的量,还自筹经费?学校只下个采买的决定,发个电报证明有这么一码子事。人家也不管你们是谁出钱,用的是不是经费。

但是要是有熟人,有学校这照片,别说一千斤货,就是一万斤货都能赊出来。

然后呢?真作画,我咋那么不信呢?你这一千斤怎么合法合理的销出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吧。

带回去容易,然后呢?

谭红其实还没想到这些还有作画以外的用途,还问说:“这些……带回去存哪?”受潮?被老鼠啃?这不就糟蹋了?

学校哪里还有库房放这些,放了谁看管,受损了算谁的?

张桥在桌下踢了踢谭红的脚:我的大姐呀,你怎么这么老实呢?

谭红愣了一下,看张桥张老师:“……”咋了?我哪里说错了?是真的很麻烦!有需要了零星买点就好,这么大笔的采买,真的不合适。

张桥没法挑明,只问桐桐:“谭老师说的有道理……”留在手里的时间长了,怎么办?能安全的出手吗?

桐桐看向谭红,然后就一脸认同:“所以说,我把事情办坏了,听那位于大姐说能赊欠,我就想着机会难得,咱多买点,先告诉人家了!谭老师一说,我也觉得想的不周全。

所以,我想着……这不是大运动结束之后,好些单位的旗帜、横幅都得换嘛!眼看就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表彰青年,那不都得佩戴大红花嘛!

我是这么想的,我拿着丝绸去各个单位兑换一下!书店能跟他们置换画纸,文具厂咱能兑换常用的文具和颜料……就是书店,也能给图书馆添置图书。置换资源,使其合理利用嘛!”

谭红的想法是:学校没有采买丝绢的经费,肯定有建设图书馆的经费。这么着就相当于把图书馆的经费借来用了。

转了一圈,事情也能解决,好像也没有损失什么。

“以后别这么冒失了,这次能这么解决,那当然最好了。”学生做错了事,想办法补救回来就行,不必苛责。

张桥:“……”你听她满嘴瞎话!每个都好像合情合理,可实际上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把林桐往外送:“行!我去给大家做动员,回去的时候一人一包,背着吧。”

出了门了,张桥才低声问:“这数量太大,得真的能出手。”

“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您说,咱们学校需要不需要各种依仗旗帜?”

需要!

“各个院系需不需要?”

需要!

“其他的大学需不需要有新的旗帜?”

需要!

“各个高校的各个院系,甚至于班级,是不是也需要有自己的旗帜,再加上仪仗。更有各个中小学,完全彻底的恢复教学秩序之后,是不是也需要?”

需要!

“光是这些……别说一千斤了!就是三千斤、五千斤,都未必够。”

“如果哪个院校、专业想设计自己的校徽,咱能不能接?”现在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设计专业的,也还没有那种校徽的图案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