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5章 岁月长河(166)一更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

林暮秋从会议室出来, 回他自己的办公室。他把笔记本夹在腋下,手里拿着保温杯。上楼的时候,传达室递了报纸过来,“林行长, 您的报纸。”

“谢谢。”林暮秋接着报纸, 把保温杯塞到衣兜里,然后展开报纸看。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 昨晚在新闻上看了, 他朝后翻。

进了办公室,坐在座位上, 他把保温杯拿出来, 秘书给里面添了水, 低声道:“有几位企业的负责人跟您约好了,谈企业外汇处理的问题。”

林暮秋看了看桌上的表,还有十来分钟才十点, 时间不到。

他表示知道了,手里的报纸却没放下。桐桐昨儿去开座谈会了,也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报道。应该回的,座谈会汇聚文艺界极其有名望的名人, 会有报道吧。

他再朝后翻, 就看到了照片是桐桐发言的一张照片,下面确实有一行小字,不知不觉她的名字后面都有这么多后缀了吗?

舞蹈学院、美术学院, 给了她荣誉职位!她还是艺术团的团长, 是著名的舞蹈家。

用了照片, 就是发言精彩, 很有代表性。

桐桐在座谈会上谈了, 她没有争辩什么是艺术,她只是说:唯有经典才是可以永流传的。

但我的作品就一定是经典的,可以永流传的吗?

对这一点,她否认了。

她说:“这只能说这是一次尝试,一次题材的尝试,也是一种经营方式的尝试。社会在变革,世情在变化,而今轰动一时,再过数年便无人再看了。

若后人再来翻看老片子,多半是要捕捉过去的年月里曾经流行过什么,它的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再去怀念这个故事。

世情在变,人的认知在变,对世界的看法在变。因此,作为文艺创作者,怎么去在变局中抓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大众喜欢的作品,才是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林暮秋放下报纸,文章中引用了桐桐的一段谈话内容,大约三百来个字,但里面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变局’、‘变革’‘变化’,说到底,她一直在强调‘变’!

这‘变’不就是‘改革’吗?

拿出改革的态度,尝试在文艺方面做出改革的创新和突破,所以,一千来字的报道,其中就有接近三分之一引用了她的谈话。

林暮秋放下报纸,喝了一口茶:这个孩子,官做的比专业还专业!这稿子谁写的?又是望才给写的吧。

还有三分钟就到了会客的时间了,他把抽屉里的好茶叶拿了一罐放到公文包里,省的下班的时候问了。

自己对喝茶没有太大的讲究,也品不来好不好!但是望才爱喝,且茶叶的等级一入口就知道。这孩子生了一张富贵口,带的桐桐对吃喝都讲究起来了。

放好看了看时间,秘书笑着进来,递了材料,“金厂长刚到!”

林暮秋扫了一眼资料,‘嗐’了一声,朝后一靠:“请进来吧。”

“是!”金厂长这个女婿很有意思,真就是公是公,私是私,预约了时间按时来了。

他出去请人:“您请进吧。”

四爷跟后面等着的二位说了一声,这才推门进去了。

门一进来,外面就听见这位副行长的笑声,还挺大的!瞧,都是道听途书,林行长一点也不难打交道。

在工作的环境里,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子女,要再不是同系统的,那种自豪的心态是无以复加的。

他的话都多了起来:“金厂长,请坐啊!”

“林行长,您客气。”

秘书隔着门在外面,嘴角不由的翘起。自己这位领导见他这个姑爷比见亲儿子都高兴。

林柔拿着需要签字的文件过来,见等着的人还不少,就问秘书说,“能插个队,送进去给我签个字么?”

“金厂长在里面。”

“啊?”林柔站在边上就笑,三姐夫是真知道怎么叫爸爸高兴的。

她没进去,在外面等着呢,打听说:“我爸回家都不说……您要是有消息就透漏透漏,我大姐他们啥时候能回来?”

“……要不,您还是进出插个队吧。”

公事不耽搁多长时间,四爷卡着时间,二十五分钟,他就起身告辞,“……买了几条大鱼送过去了,等周末的时候我收拾……”

水冷,不用你收拾:“陶然收拾,叫他收拾。”

行!叫陶然收拾,“那我陪您出去凿冰开窝子去?”

“你跟桐桐得去一趟机场……”

四爷:“……”林樱要回来了?他就笑了,“那一条鱼可不够!您别管了,买了食材叫桐桐给送过去。”

林暮秋就笑,又指了指公文包:“茶叶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