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路漫漫】(第2/2页)

“郡王,这是二十年前特殊时局遗留的问题。”

从农事院出来后,陆沉和许佐并肩漫步在平整的街道上。

许佐亦笑道:“他年轻识浅,唯一可取之处便是耿直真诚,王爷何不教导他一番?”

姜晦并非一根筋的愣头青,闻言便恭敬地应下。听到这句话,许佐和姜晦肃然称是。

许佐对此自然不会反对,但他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因此提醒道:“江南如今最大的地主是李、薛、丁三家。”

陆沉意味深长地问道:“是如何,不是又如何?”

陆沉看着这对师徒,缓缓道:“二位,莫要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倘若你我有生之年,能够做到让亿万子民吃饱饭,这一生就不算虚度。”

从最后一个工坊出来,姜晦拱手道:“王爷,下官有一事不解。”

李道彦,薛南亭,丁会。

他摇头轻叹道:“看来确实是我想得简单了些。”

陆沉神色不变,缓缓道:“不管是谁都不能阻挠这场变革,挡者必死。”

姜晦不疾不徐地说道:“王爷的奇思妙想令人钦佩,那些新奇物事一旦面世,想来必会风靡各地,只不知是否会如盐铁一般由朝廷专营?”

“许相,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何从古到今那么多贤达之士,始终无法让百姓过得更好一些?”

晒盐法、精煤法、制图术、杠杆、滑轮、水泥、白糖、玻璃乃至各种可以提升生活水准的工艺和物品。

陆沉淡然道:“姜修撰不必拘礼,有话直说便是。”

简单用过午饭之后,众人来到和将作局相距不远的另一片建筑。

以大齐为例,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前朝曾经出现的司农寺亦并入户部,基本只是负责制定大方向上的政策,以及最重要的财赋征收体系。

此刻许佐比昨天还要沉默,不是那种排斥抗拒的沉默,而是陷入深沉的思考。

这一圈走下来,许佐和姜晦可谓长了不少见识,虽然大部分工坊的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想要看到成果似乎遥遥无期,但是通过陆沉描绘的远景,一辈子浸淫在经史子集的师徒二人仿佛打开一扇大门,见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一步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陆沉只需要指明一个方向,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都告诉对应的工坊,然后让他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像洒下无数颗种子,将来总会有一些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一席话说得陆沉良久无言。

陆沉负手前行,语调平缓却不容置疑:“前段时间我在河洛杀了几千人,将数十个望族连根拔起,便是为了给江南那些人提个醒。如果他们识趣,乖乖吐出大量田地,往后根据经界法核定的田地数量缴纳赋税,我可以不杀人。如果他们不识趣,我会让霍真挨个找上门,反正这二十年他们在江南横行霸道,把柄不计其数,没有一个屁股下面是干净的。”

姜晦应道:“如果是由朝廷专营,难免会尽敛民财,还会造成相关经手官员的贪腐丛生。可若是任由这些技术流落民间,世人图利蜂拥而上,将来还会有多少人肯专心耕作?下官并非质疑王爷之远见,亦知自身见识浅薄,只是农耕乃国本根基,万万轻忽不得,因而下官斗胆妄言,还请王爷宽宥。”

许佐并非蛮横之人,轻叹道:“当时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大齐社稷难保。”

“农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从良种的培育和选择,到耕具的改良和优化,到灌溉和沤肥技术的研究,再到合理利用土地的轮作之法,这些研究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进展,但是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将来才能慢慢提高作物的产量,让百姓能够收获与他们的付出相匹配的粮食。”

说白了,他也在担心这个问题。

锦麟李氏,清源薛氏,宁潭丁氏。

“郡王忧国忧民,实为我辈楷模。”

许佐脸上泛起一抹敬意,诚恳地说道:“依我拙见,若想在农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恐怕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郡王不必急迫,不妨徐徐图之,一者加强控制商贸的规模,二者要将主导权牢牢握在你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走入失控的境地,必要时也可收紧那根绳子,至少可以保证国家不会动荡。”

陆沉停下脚步,转头看着这位右相清癯的面容,微笑道:“这件事我会仔细斟酌,往后还望能多向许相请教。”

许佐拱手一礼:“随时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