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陈锦莹入后厨(第2/3页)
陆培德看向陈锦莹:“我在锦莹姐面前做软炸虾仁,那不是班门弄斧嘛。锦莹姐,要不您用软炸虾仁的方法,试试做这道菜?”
“对啊!对啊!陈大厨,露一手吧,让我们尝尝吴哥师傅做的菜。”
“是啊!陈大厨,做给我们看看吧!”
大家如此热情,陈锦莹点头应道:“我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西式做法,要是做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来剥虾。”
“我也来。”几个小伙子争着去剥虾。
陆培德把芥末酱的方子递给陈锦莹:“锦莹姐,这个酱料还得您自己调配。”
陈锦莹仔细看了方子,开始调配酱料。那几个小厨子已经把虾仁剥好,挑去了虾线,说道:“陈大厨,虾仁准备好了。”
“给我一块挤干水的毛巾。”陈锦莹说。
“给。”
陈锦莹把虾仁放进毛巾里,吸掉外表的水分,她说:“这一步是为了让虾仁能更好地挂糊。”
她在虾仁里加入拍碎的姜片,再加入一点花雕酒和盐,用手抓捏虾仁:“这一步,就跟我们处理鱼片一样,要抓出黏液。”
“软炸虾仁的糊是蓬松且柔软的,但今天我们外面还要裹酱汁,所以调糊的时候,要偏脆一些,糊要更薄,那就只放蛋清,把蛋清打发成细腻的泡沫。”陈锦莹打发着鸡蛋清,鸡蛋清被打发成绵密的细泡,接着加入玉米淀粉和面粉。
“这个面糊可真不好调。”
“难怪宁宁要把这道工序去掉。”
陈锦莹调好了面糊,把虾仁放入糊中,裹上面糊。
陈锦莹站到灶台前,锅里倒油,等油温升高,她说:“阿德说要用温油慢炸,油温这样就可以了,一个个下锅,不能着急。”
这确实急不得,虾仁炸了三遍。
之后,她按照刚才所学,用余温加热酱汁,将虾仁倒入锅中裹上酱汁。
陆培德拿来一个黑瓷盘,先用花纹模具在盘边洒上欧芹碎粉,再点缀上樱桃番茄,然后帮陈锦莹装盘。
“陆哥,咱们自己试吃,您还这么讲究装盘,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这个口无遮拦的小徒弟又被他师傅赏了一个爆栗,阿松说:“你再这么乱说,我把你扔给你大师哥去。”
这下小徒弟脖子一缩,不再吭声。自从大师哥阿忠跟着宁宁后,在宝华楼的地位日益提高,一年下来已经上榜成了大厨,而且是大厨里最严苛的一个,他可不想跟大师哥。
陈锦莹笑着完成了她的虾仁,对陆培德说:“阿德,您尝尝。”
陆培德看着其他人说:“大家一起尝尝。”
他这话一出口,其他人都纷纷伸出筷子。吃得快的人,已经叫了起来:“改了这个脆壳,好吃太多了!”
这一层很薄的酥皮,着实让人惊艳,这种脆是细碎的,碰到牙齿就裂开,沾了口水便化开,里面的虾仁柔嫩多汁。
“这就是吴哥的师傅啊!”
“真厉害啊!”
“宁宁的眼光真的超级厉害,在电视上看见陈大厨,就说陈大厨是顶顶厉害的大厨。”
“多谢大家夸赞,我也只是对鲁菜比较了解,接下来我要学习粤菜,还希望大家多多帮忙。”陈锦莹说道,“另外大家不用这么见外,跟大家一样,叫我锦莹就好。”
“陈大厨,您学起来肯定很快的。”
“对啊!”
陆培德看了一眼时间:“好了,我们要开始开市前的检查了,大家准备一下。”
陆培德带着陈锦莹一起检查后厨的准备工作,梳理今晚老顾客的喜好。
陆培德今晚当值,很多老顾客自然是冲着他来的。他去查看了自己的招牌,那一锅黄汤。
正所谓“厨师的汤,唱戏的腔”。
揭开盖子的瞬间,鲜香扑鼻而来,陈锦莹再次领略到陆家这口汤的精妙之处。
“听闻陆家的这口汤,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
“是啊,别人家的汤,都是用老母鸡、火腿和猪骨一起炖制,我们家的汤只用老母鸡吊汤。一是鸡的品质好,二是火候讲究。”陆培德向陈锦莹解释道。
“真的只用老母鸡?”
陆培德说:“明天我吊汤的时候教您。”
“这……”陈锦莹虽然知道后厨有互相交流的氛围,可这毕竟是陆家的独门秘技。
“这有什么?宁宁教我的更多呢!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的菜,也不再是独家秘方了。我二叔和三叔收了不少徒弟,早就不是不外传的秘诀了,就看谁有本事学到手。”
陈锦莹意识到,自己还是受到家里观念的影响,或多或少有些保守。
晚市开始,陆培德的单子虽多,但他的手艺大多是焖、炖、扒等,食材基本上都已制成半成品,接到单子后再加工,倒也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