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天呐,你们也太幸运了……(第2/5页)
一后二妃听得受宠若惊,赶忙上前来谢恩。
太后娘娘过寿,各处送来的贺礼,自然是各显神通。
朱皇后送的,是她协同尚仪局诸多女官编纂的白话版《四书》,这也是她作为国母,入宫多年以来一直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有韩王妃在前边开路,大力推行白话文的普及,朱皇后一边以国母的身份为她站台,一边也着力于推广以白话的形式,尽量通俗易懂地讲解典籍,以便于那些出身平常,相对缺乏求学条件和名师的女子也能读书求道。
太后娘娘很喜欢这份礼物。
德妃送的与朱皇后所赠略有些相似之处。
她把自己在写的那本书的第四章写出来了,又出钱叫易女官在神都城里建了一座招收适龄女童的学堂。
德妃说:“我想着太后娘娘身份贵重,识见远胜于我,无论送什么贺礼,都不过是班门弄斧,不如做点有益的事情,聊以尽心。”
太后娘娘面露讶然,问她:“学堂招收了多少学生?”
德妃回道:“五个班,一百五十个学生。”
太后娘娘又问:“打算学些什么呢?”
德妃顿了顿,还是老老实实地说:“太后娘娘,那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招收的学生也并非出自富庶人家。”
“我与院长商量过了,叫她们认识些日常的字,能写出来,明白一百以内的计算就是了……”
太后娘娘不置可否:“怎么保证她们每天都去呢?”
德妃不假思索道:“管饭呀,家里边少个人吃东西,她们的爹娘当然就愿意啦!”
太后娘娘脸上这才真正地露出笑容来:“德妃顾虑得很周全,这件事情办得很好,是用了心思的。”
她目光短暂地在朱皇后脸上掠过,思忖之情一闪即逝,再转向德妃时候,笑容就像是蜻蜓点水似的,倏然一现。
紧接着,竟很少见地跟德妃说了句家常:“我听说你弟弟进了羽林卫,在里头吃苦耐劳,很稳得住,这是你这个姐姐的荣耀,也是夏侯家的喜事。”
德妃没想到弟弟竟然入了太后娘娘的眼,实在吃了一惊!
回过神来,大喜过望,结结巴巴地说了句风牛马不相及的话:“是,是太后娘娘教得好……”
太后娘娘听得莞尔,倒是没再说别的。
有了朱皇后和德妃珠玉在前,其余人送的贺礼,即便再如何稀奇珍贵,也都显得不过如此了。
再之后神都城里的显贵们依次登场,贺礼流水一样地送过来,太后娘娘至多也就是笑一笑,点点头,如先前褒赞朱皇后和德妃一样的事情,再没有发生过了。
唯一引起波澜的,大概就是承恩公府的献礼——自制报纸一份。
有理有据,图文并茂。
太后娘娘即便对此事早有耳闻,也微觉讶异,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倒是叫人赏赐了承恩公世子和刘五娘。
阮仁燧摸着自己的荷包,也觉心满意足。
承恩公还是很懂事的,具体表现在,当阮仁燧这个监工第十二次让他修改内容的时候,他偷偷地塞给了阮仁燧一个信封。
合不合格,阮仁燧一摸厚度就知道了!
验收通过!
德妃在外边建设学堂的事情,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他虽然找不到小庄,但也可以设法改变小庄们的生活状态嘛!
天下流离失所的孤儿,每少一个,都是一件幸事!
小时女官还记得之前跟阿好许诺的事情,悄悄地领着她去看年轻的越国公夫妇。
大公主跟成安县主不知怎么凑到了一起,正在跟朱氏夫人和坐在她身边的朱正柳说话。
如今的定国公府世孙、未来的朱少国公现在虽还不到十岁,但也已经显露出惊人的昳丽。
那深邃的眼窝和挺秀的鼻梁,乃至于那双秋水般的眼睛和浓密得如同一把小扇子似的睫毛,都告诉所有人,他成年之后一定是一个举世无双的美男子。
只是此时此刻,相较于尚且年幼的朱正柳,还是正在议婚年龄的邢国公世子更加引人注目些。
阮仁燧记得,他成年之后,神都城里公认的两位第一美人——第一美人有两位,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其中一位,就是邢国公世子的独生女儿。
想到此处,他忽的反应过来:倒是没怎么听说过邢国公世子娶的妻室出身哪一家……
中山侯夫人还很遗憾地跟弟妹说呢:“可惜咱们家没有适龄的女孩儿,邢国公世子的人才容貌都很出挑,是个良配。”
她弟妹小声说:“听说前不久在宁国公府里,还有人瞧见邢国公夫人私底下跟东平侯夫人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