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归一道主6

◎物外烟霞客,尘中求道人◎

东海之滨,白浪滔天。

暴雨将海天连成一线,一时间,不知是天河滚落人间,还是汪洋倒灌苍穹,天地之间唯有水龙狂舞,出海的渔船几乎是一个照面就被掀翻,被水龙撕扯得只剩骨架。

落水的渔民在大浪中奋力挣扎,又被接连几个浪头狠狠砸下,又腥又涩的海水直灌口鼻,浓郁的窒息之感从肺中扩散开来。

渐渐的,他们的四肢已无力,身驱开始下沉。昏黑的视线中,只有铺天盖地的大水,无边的浪潮似要将天与地齐齐颠覆。

偶有幸运儿抱住散架的渔船残骸,凭借一股求生的执念,还在风雨中苦苦支撑……而这也不过是让死亡拖延几息降临而已。

这份幸运并不能让他们逃出生天,顶多只是为他们争取到些许留下遗言的时间。

然而大海茫茫,杳无救兵,他们纵有千般懊悔与遗憾,又有谁替他们向家人传音?

手边最后的浮木被一波高过一波的浪头卷走,黑暗降临的最后一刻,兴风作浪的“恶蛟”突然被一股难以形容的力量击溃。

众人即将闭上的眼睛猛地睁开,隔着水幕,他们似乎看见一只如玉石雕琢的手掌,根根分明的五指在半空中虚虚一握,无与伦比的“气”便将漫天风雨尽数定住。

浸没于海中的众人也被无形的气托举而出,而后被一股脑丢到附近的海岛上。

被掷上浅滩的众人顾不得难受抬起头,只见一人凭虚而立,在漫天风雨中巍然不动。他广袖飘飘,天地间无形的气流随之而起,不知不觉,肆虐的风暴渐渐平息。

在妖武乱世因天地元气之变而被废弃的上古真气武道,今日于越殊手中重现。

于是,修为不过练气九层的他实现了其他练气境修士不可能实现的凭虚御空之梦。

这就是多体系兼修的好处。

武道的诞生就是用来与妖兽搏斗,向天地抗争,让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此番凭一己之力荡平风暴,活人性命,恰合当初武道开创之真意。越殊一时顿悟,只觉周身内外之气愈发如臂使指,他顺势向前挥出一门掌风,暴雨竟然为之断流。

哪怕下一刻雨帘便重新续上,那一瞬间“天下无物不可断”之感,尤胜刀光剑气。

越殊在哭声中回过神来。

他御气而下,如流星般急速坠落。脚尖却在落上浅滩时轻轻一点,如轻羽般落地。对肉身的控制,武道之造诣,可见一斑。

海滩上横七竖八躺着十余条人影,其中一半奄奄一息,还有一半已经彻底毙命。几个境况稍好的渔民趴在尸体前呜呜哭着。

劫后余生的喜悦与痛失亲朋的伤悲,同时在他们面上交织,谱写成海风中的呜咽。

这帮人乘着几条小小渔船就敢出海,彼此不是骨肉相连的兄弟就是肝胆相照的伙伴,眼见同伴横尸于此,纷纷悲从中来。

越殊*顾不上理会他们,径自走过去,三两下将那几个奄奄一息的渔民救活,转过身来,面前已经扑通跪倒了一排人,一个个涕泗横流,口呼“仙人”,连连朝他叩头。

越殊应对起来驾轻就熟,心知这群人现在茫然无措,他直接开口指挥他们动起来。

从生火取暖到捕鱼捉野鸡为食,又指挥他们搜寻草药,凿石为锅,煮药汤以御寒,最后是掩埋同伴尸体,助其入土为安……一通忙活下来,渔民们渐渐恢复了精神。

直到此时,越殊才一一问起他们的姓名、籍贯,得知众人都来自东海边的龙泉乡,此番是被恶吏逼得没有活路,不得不冒险出海捕鱼,险些落得“全军覆没”的境地。

这还是所谓的太平盛世……

越殊轻轻一叹,语气煦地开口:“此岛不乏野物,却无猛兽,诸位且在这里待上几日,待我返程之际,再捎上你们一程。”

将总计十一名获救渔民安置妥当,越殊驾起轻舟,继续向视线中的“天之痕”前进。

此时距他离京已有一年之久。

这一路他并不着急,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沿途游遍山水,踏遍名胜古迹。一路诸多寺庙道观,无一不曾留下他的足迹。

降生于此世十七载岁月,过去十六年的见识,都远远不及这短短一年的所见所闻。

士人口中的太平盛世,民生依旧多艰,大部分百姓不过有衣穿,有饭吃,勉强待活。而远离红尘的深山中,他所见最多的并不是隐居世外的修士,而是猛兽大虫。

只能说上清观与万年县的鬼市拉高了越殊对此界修士的期待。出门一趟下来,他才发现世俗界修士的数量和质量着实堪忧。

此界灵气无不集中于名山大川,凡人聚居之处,本就贫瘠的灵气更是堪忧,故而但凡有心于大道的修士都在世外离群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