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黄巾神女

“半月前,你开始命手下人押送武备去青州。”

张角咳嗽了两声,高烧烧的他头脑滚烫,声音也有气无力。

“去了很多批人,可一批都没回来,而那些押送武备的‘士卒’大多是老弱妇孺。同时,你在城郊的那五千亩田地收割完了也没有再次种上粮种。”

陈昭后背肌肉紧绷,思索张角选择对她和盘托出的深意。

她是先一步把士卒和工匠家眷都送走了,可她麾下能打仗的士卒还都留在广宗。

这又算不上未战先怯。不送走难道要让她们留在广宗等死吗。

张角看着像炸毛小豹子一样的陈昭,骤然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悲伤都被巧妙冲淡了些许。

“这很好。”张角一声很低很低的叹息。

打仗之前先把士卒家眷安顿好,士卒可以全无后顾之忧拼杀,这很好;自己留在战场上,却愿意费尽心思把和自己没关系老弱妇孺送到安全之处,这很好。

只是陈昭此举对战争走势释放出的信号相当不妙。

又加上他这场来势汹汹的风寒。

其中深意,张角内心抵触去深思,可如今事态发展至此,答案不经思考,便已能清晰揣度出来了。

毕竟陈昭打算跑路的心思遮掩都不愿意遮掩了。

他不死,陈昭不至于这么着急跑路。

张角自嘲一笑。

会跑路也是好事。

“老师好好调养身体,我知道有一南阳人名叫张机,擅长医术,我派人去寻他来为老师治病。”陈昭紧抿嘴唇。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比天南地北游历的扁鹊好寻。

张角咳嗽两声:“我与仲景之师张伯祖是旧识,你不必找他了,他能治的病我亦能治,我治不了的病他亦治不了。”

陈昭就再说不出什么了。

此时医道不分家,道士大多都熟读医书,医者也多涉猎道学。张角是天下间最有名的道士,或许也熟读医书。

张角看着陈昭沉重的神情,岔开了话题:“我还想着,你没准会问我,既然通晓医术为何还要给庶民搞那一套无用的符水治病呢。”

“药材也很贵。”陈昭平静道。

再便宜的药材也不是流民能用得起的,流民连饭都吃不饱,其他就更昂贵了。还不如一碗符水,喝点草木灰起码心里舒服。

陈昭离开了张角府邸,张角又给她升职了,如今和张梁一个级别,负责抵御敌军。

来到城墙上,城堞后已经站满了守城的士卒,在陈昭的指挥下一担担箭矢被从武库运出挑上城区,臂宽两丈的几座巨大弩车箭口指向城外空地,成桶的油也稳稳送至城墙内侧,一旦敌军胆敢架起云梯攀爬城墙,滚烫的热油便会倾盆而下

望着如今还空空荡荡的城外,陈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握紧腰侧剑柄,目光锐利坚定。

三十里外,北军大营。

卢植看着面前这一份份伤亡统计,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伤亡惨重。死在那狭长山谷里的北军士卒比死在与黄巾贼正面交锋战场上的士卒还多。

更让他心往下沉的是,从尸体上的痕迹来看,死在与那一股忽然冒出来的铁甲黄巾贼对战中的士卒不多,反倒被落石砸死、被弓箭射死和混乱中慌忙踩踏而死的士卒占据死伤数目的大半。

这代表那支铁甲黄巾贼人数并不多,但是贼首设下了一个巧妙的伏击,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黄巾贼中何时有了这样的良将?

卢植眉心紧皱。

“将军也无需如此忧愁。咱们昨日将张角张梁打的落花流水,只是追击时候上了贼人的当,总归还是一场瑕不掩瑜的胜仗。”副将宗员安慰卢植。

卢植紧皱的眉心又松散下来,他抚平面前地图:“不错,对付张角为重。”

“张角在广宗威望甚高,麾下被愚弄的黄巾贼众各个将他奉若神明愿意为他赴死,又缩入城内占据地利。”

“应当将广宗城围住,慢慢消磨黄巾贼士气。”卢植定下了缓攻久围的作战思路。

营帐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喧嚣。

进来的是一个用下巴看人的瘦白宦官,怒气冲冲推开守门的将士,声音尖锐:“我听说卢中郎将昨日吃了一场大败,为何会大败?”

见到来人,卢植和宗员眉头双双一皱,卢植面露厌恶:“行军打仗有所折损在所难免,昨日我军已将张角贼子赶入广宗城,是小胜并非大败。”

“那今日为何还不乘胜追击攻打广宗?”宦官尖锐质问。

宗员好脾气解释:“敌军占据地利人和,咱们不占优势”

“陛下可催得急呢!”宦官不看宗员,一双狭长的眼睛只盯着卢植上下打量,“卢中郎将莫不是趁机拖延时间?”

卢植大怒,怒斥:“植对大汉忠心耿耿,我打仗岂有你一阉党之人置喙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