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卖水井(第3/3页)

一个老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从围观的村民中走出来。

“老叟孙孝,是孙村的里正,不知使君来此有何要事?”

孙孝睁着一双浑浊的眼:“村里还有些钱财和粮食,老头子这就让人给使君拿过来,还望使君勿要伤我村中庶民性命啊。”

有赖于陈昭的名声在这附近还不错,孙孝这才敢大着胆子求情。

乱世里屠村掠粮的事情数不胜数,能舍粮保命已经是万幸了。

“不要你的粮食,我们今天是来给你们村打井的。”

所幸陈昭一行人已经积累了丰富安抚庶民的经验,赵溪走上前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来龙去脉。

刚才还十分安静的人群渐渐喧嚣了起来,交头接耳似乎很不可思议。

“咱们能有井了?”

“那就不用再去河里挑水了。”

孙孝局促攥紧了拐杖,看着陈昭已经指挥士卒在村里空地上选好了地方,分发铁锹和锄头挖土,一时间站在空地边上有些茫然。

“不知花费多少”他呢喃道,他以为声音只能他自己听到。

奈何这个孙老头似乎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他以为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其实离得近的几个人都能听到。

陈昭一边指挥工匠移动碓架,一边抽空回答老叟的问题。

“你们孙村去岁把税赋交齐了。钱和粮食都进了我们昭明军的仓库。”

孙孝强行挤出了和善的笑容。

其实他不太想知道自己村子交上去的钱和粮食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我收了你们交上来的税,就会对你们负责。修水井这是民生工程,不会再收费。”

陈昭尽量用大白话说明白:“不过只有第一口水井免费,要是你们还想再修第二口水井就要缴纳一点钱了。”

一口大水井已经足以供应全村用水了。

百姓里也不全是穷苦百姓,还有一部分百姓虽然没有万贯家财,可也小有积蓄,他们自然可以花钱购买更好的服务。

在自家院子里打一口小水井,就不用再提着水桶去村里大水井打水了。

“直径五尺的小水井,十斛粮食一口井,一口价。”陈昭从袖中掏出一张价目表。

作为里正,孙孝还认识些字,他小心翼翼捧着纸看字。

小到修缮屋顶、大到给村子里挖一条水渠,林林总总数十行小字。

村里若是能有一条水渠,那田地就不用再费心挑水浇灌了孙孝正心动,又看到了收费,顿时打消了心思。

还是水井吧,挑水浇地也挺好的。

“这些都能花钱买吗?”孙孝不禁心动。

他家里也算颇有家资,水渠挖不起,可在自家院子里挖口水井却还是能挖起的。

“不仅那些。”陈昭一笑,又掏出来一卷帛书,展开。

【修缮城墙,按长宽算钱】

孙孝只瞥了一眼就惊慌收回了视线,连忙摆手:“可不敢、可不敢。”

他家里一共就两头猪七只鸡,哪里用得着修城墙保护。

“好吧。”陈昭有些可惜。

在孙村修建的水井不需要像昭明军军营外修建的水井那么大,人力武备一应俱全,只用半日就打通了水井。

“老伯,你们交齐了税就要挺直胸板嘛。”

陈昭拍拍孙老头的后背,“遇到困难直接到县衙说清楚就行,打井、修路、抓作恶的野兽,剿匪,抓贼,这些都是我们的职责。”

陈昭说这话时还故意提高了声音,不仅确保有些耳聋的孙老头能听到,也确保周围的村民能够听到。

东汉的税赋十分复杂,有农业税,田租税率为三十税一,看似不高,可还要叠加百亩交刍三石、稿二石的田刍和稿税、每亩税十钱的敛税;还有人头税,口赋、算赋、献费;还有其他更赋等税赋,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税赋。

而且汉灵帝卖官鬻爵卖出来的官员更是想方设法剥削庶民弄钱,庶民需要承担的税赋更重。

如今地方小需要养活的人口又太多,陈昭暂且没有减少税赋。

可既然收了庶民的钱,就应该为庶民解决麻烦。

陈昭带人离开之后,孙孝看着陈昭离去的背影,又望望已经兴奋地围在井边大喊大叫的村民。

县中的那些大户们都说这昭明军是反贼,可他觉得这些反贼倒是比原来的官府好多了

先前那些官吏只会要钱,不来找他们的麻烦都不错了,可不会给他们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