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看上了母亲(第2/3页)

绝对能骗一双贤才回去!

翌日,陈昭带着礼物拜访太史府。

来接待她的人果然不是太史慈,而是一个身材高挑的中年妇人,妇人头梳椎髻,年纪虽不算老,衣服却朴素庄重,神态威严,俨然一副当家主母做派。

“老身见过使君。”

陈昭搀住妇人,笑道:“您便是太史子义的母亲吧?昭该如何称呼您呢?”

“老身姓李。”李楼带着陈昭入正堂,又让婢女端水招待陈昭。

二人落座。

李楼道:“使君可是来寻子义?只是不巧,子义如今不在家中,只得老身一人来见贵客。”

口称不巧,李楼也恰到好处露出一副遗憾表情,滴水不漏。

若不是陈昭早就派人观察着太史慈府邸的消息,只怕真会被她这番说辞骗过去。

好在陈昭今日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昭今日并非来寻子义。”陈昭低头喝了一口水,把茶盏放下。

“太史子义神射无双,忠肝义胆之名在东莱郡人尽皆知,可昭听闻子义年幼丧父,由其寡母抚养成人。”

听到陈昭这番话,李楼挺直脊梁,她敏锐听出了陈昭这番话的重点。

不是她的儿子太史慈,而是她这个太史慈的寡母。

莫非是有以母胁子之意?

李楼淡淡道:“子义的确由老身独自抚养成人。不过子义并非是愚孝之人。”

话中隐含的意思是不要想着可以用她胁迫太史慈。

陈昭却丝毫没有把话题往太史慈身上扯的意思,反倒饶有兴致追问起了李楼。

“这么说,太史慈一手神射之术便是夫人所授喽?”

李楼似乎被陈昭一句话引起了久远的回忆,她失神片刻,许久方才回过神来,神色却已经不似方才那般紧绷了。

“的确是老身所授。”

李楼露出了与陈昭见面后的第一个笑容,她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老身是飞将军李广后人,一手神射乃是家传的本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夫人原来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陈昭引用了后世的一首诗。

“正是家祖。”李楼面上笑容更多。

两汉对军功崇拜,李广虽有“飞将军”的名头,可到底更出名的是一句“李广难封”,惋惜者多崇敬者少。

虽不知这首赞扬之诗是谁所作,可从陈昭口中听到这么一首对自家祖先的赞扬之诗,已经足以让李楼高兴了。

陈昭忽然起身,对李楼拱手一揖,正色道:“我此次前来是想请李夫人做我麾下幕僚。”

“我?”

饶是李楼岁数已经不小了,也自诩见多识广,可陈昭这番话还是把李楼震得直接起身,震惊看向陈昭。

陈昭大笑,走到李楼身前:“昭要请的贤才,正是李夫人啊。”

儿子拐不到,老母她还拐不到吗?姜还是老的辣,太史慈只是一个神射手,李夫人可是能教出神射手的老师。

有了好老师,还怕培养不出来好弓手?

李楼只觉自己脑中乱糟糟的,分明她已经不再年轻了,分明她早就想好了如何替儿子拒绝反贼的招揽

可听到陈昭称呼她为贤才的这瞬间,李楼的第一反应却不是“此人是黄巾余孽,没有前途”,而是“我如何能是贤才”。

“老身不过一介乡野老妇,如何担得上贤才之称。”李楼麻木道。

李楼悲哀发现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却酸胀的厉害。

这不是她的从心之论。

这只是她的理智之言。

“儿子难道还能胜过母亲吗?”陈昭反问。

一个刁钻的问题。

东汉举孝廉取士,对孝道十分看重。

所以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李楼也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儿子比不上母亲”,所以就干脆闭口不言。

陈昭看着李楼道:“太史子义是贤才,太史子义的老师自然更是贤才。昭求贤若渴,请贤才辅佐我有何不可。”

“至于老妇之言,夫人可有四十?”

李楼略微恢复了平静,又强装从容的僵硬坐下:“老身我,三十又八。”

她的儿子已经及冠成人,李楼自称老身已有数年,可对上陈昭那双诚恳的眼睛,她却只能挤出干巴巴的“我”。

“姜尚七十二岁才遇周文王,夫人才三十八岁,这算什么老妇。”

陈昭真心实意反驳李楼。

三十八岁,多年富力强的年纪,尤其是对于弓手,黄忠跟随刘备的时候都六十岁了,也嘎嘎能打。

“李夫人难道不想光复先祖荣光,让天下人都知道李广后人亦是神射手吗?”陈昭敏锐察觉到了李楼对“李广后人”这个身份的认同。

“有飞将军射杀匈奴的箭术,难道李夫人只满足射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