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吕布
这封信乃是从汜水关而来。
言希望他看在荀彧面子上与其里应外合,时机恰当之时助她一臂之力。
落款:陈昭。
荀爽收到密信之后方寸大乱。据他所知,在自己被董卓强召入京之后,文若便带着荀氏躲避祸事,全族迁往了冀州。
上次他与文若通信,还是在诸侯起兵伐董之前,那时文若分明还在袁绍麾下效力。后来各路诸侯起兵伐董,董卓封锁了洛阳,他便与家中失去了联系。
陈昭信中口吻提起文若还十分亲切,对文若之才赞不绝口。
文若又如何到了陈昭麾下?
荀爽握着手中密信,愁容满面。
先前也没说要投陈昭啊。不是商量好的他们颍川荀氏要投靠袁绍吗。
“得州牧之信老夫愿为前驱”荀爽硬着头皮给陈昭回了信。
尽管对如今荀氏的情况一无所知,荀爽还是选择遵从侄子荀彧的选择,他被董卓强召之时抱着必死之心入京,将荀氏重担交给了荀彧,既然荀彧选了陈昭,他也只会配合。
密信迅速流至太史慈手中,太史慈命手下顺暗线将密信送出洛阳,他则密切关注洛阳城内的动静。
董卓大肆在洛阳城屠杀富户,掠夺钱粮,太史慈认为这是一个风雨欲来的信号
密信至陈昭手中,陈昭捏着信笺边缘,指尖沿着蜡印一挑,两指夹出白绢,就着缝隙中透过的日光展开,绢上墨迹字字清晰。
“荀公以天下为己任,将生死度之身外,昭敬佩不已。”陈昭读完,将帛书交给沮授,沮授看完又递给郭嘉。
“有荀公相助,咱们攻破虎牢关,再破洛阳就不难了。”沮授眉毛舒展,又讥讽一句,“只是不知各位诸侯何时才能攻破虎牢关。”
这些诸侯口口声声忠汉,对汉室却还没他家主公上心。尤其是那袁本初,一打不过就说他麾下上将颜良文丑不在,却不知他此番讨董,却将大将留在老家不带上战场是什么意思。
郭嘉却老谋深算一笑:“荀公乃文若叔父,为大义行此险举,主公理当告知文若,何不请他前来一叙?”
话罢,径直起身,自告奋勇去请荀彧了。
不过一刻钟功夫,一个身着青衫素带的温润青年随郭嘉匆匆步入至帐内,正是荀彧荀文若,如今才二十五岁。
荀彧刚至帐中,陈昭便闻到了一股浓郁的熏香。
不愧为“坐处三日留香”的荀令君,陈昭视线在荀彧俊美的脸上停留了片刻,方才缓缓移开。
“颍川荀文若拜见使君。”荀彧正在自己帐中读书,忽然被闯入的郭嘉告知有叔父消息,立刻就着急赶了过来。
他自小跟随叔父读书,与叔父感情十分深厚,当下也顾不得其他,荀彧疾趋半步:”敢问使君,家叔近来安否?”
昨日急报,董卓尽诛袁氏满门,无论老幼妇孺,数十口尽遭屠戮。
荀彧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他叔父也在洛阳啊,那董贼敢杀太傅,必定不会介意顺手再杀一个司徒。
“文若可将心稳稳放置肚中。”陈昭将手中帛书递给荀彧。
“荀公还自告奋勇,为保全大义,愿与我里应外合,共讨董贼呢。”
荀彧接信匆匆浏览,先松了口气,又提了回来。
得知自家叔父无恙后,荀彧顿时冷静了下来。
不对劲,叔父明知他已带领全族迁至冀州,投至袁本初麾下,为何不向袁本初寻求帮助,反而写信给陈使君自言愿意里应外合?
甚至话里话外还向陈使君夸赞他
叔父的意思倒像是让他在陈使君麾下安心效力。
“多谢使君告知叔父安危。”荀彧不动声色将帛书送还给陈昭。
袁绍虽说德行似乎有问题,可并无大错,他不可轻易换主。便是当真决定荀氏改换门庭,也该等他与叔父面议之后再说。
陈昭微笑:“若再有荀公消息,我亦会再告知文若。”
荀彧走后,郭嘉感慨:“文若警惕,不上主公之当。”
不像他,年少见识少,稀里糊涂就被主公骗了过来。
短工成了长工。
“吾观奉孝神色,莫非后悔未随文若去投袁本初?”陈昭语调轻柔。
郭嘉生性浪荡,陈昭又惯爱和属下混在一起打闹,开起郭嘉玩笑来也不怕郭嘉多想。
“哈哈,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不能与主公相提并论。嘉已得明主,如何能看得上那袁本初呢?”郭嘉连忙讨饶。
他心中纳闷,他性格敏锐,从来没向别人提起过他曾经有想要投靠袁绍的打算,主公是从哪听说他曾有这个打算的?
莫非主公除了一手知风雨之术,还会通晓人心不成。那他这几日在自己帐中偷喝好酒
郭嘉掀起眼皮偷瞄陈昭一眼,神色越发正义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