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专坑族人陈州牧(第2/3页)
当下最紧要的,是推行选官制度改革。她正逐步以考试选拔与书院培养替代举孝廉之制。趁着眼下辖地尚小,先培养储备人才,待日后开疆拓土,便可直接委任,实现人才更替的平稳过渡。
既可为将来储备贤能,又可避免因扩张而致人才匮乏。毕竟按照陈昭的想法,乱世就该杀人,地方豪族不好治理,那就杀干净。她须未雨绸缪,自己先培养人才,以免豪族尽诛,无人可用。
荀彧不知道刚认的主公这张灿烂笑脸下打得是尸山血海的主意,他只是温和一笑,顺从地从陈昭手中挑出一支笔。
只要主公不做昏庸之事,他很乐意在小处纵容主公玩闹。
“看来彧抽到了选官。”荀彧对比自己手中和陈昭手心躺着的另一根毛笔的长短,笑了笑。
荀彧觉得选官对他来说是一件轻松活计,天下谁人不知晓荀文若喜好结交贤才,有一双能辨贤才的慧眼。
陈昭怜悯道:“此事非一人之力可行,我需再为文若找个搭档。”
她翻开簿册,看看谁还有空闲能和荀彧搭档。蔡琰总管徐州税粮之事,郭嘉要离间徐州士族,还要掌握袁绍动向,贾诩则负责在南方各个势力间兴风作浪。
貂蝉初来乍到,再勤学也没法一夜之间从舞姬学成顶尖文臣,如今还只能跟着蔡琰打下手,连赵溪都被她丢去安抚黄巾流民了。
荀攸也需要负责昭明书院事务。
陈昭认命抬头:“我与文若做个搭子吧。”
荀彧忽觉不妙。
选官还需主公亲自下场吗?
陈昭洋洋洒洒把自己那套考试选官制度告知荀彧,直到三更天夜色深沉,荀彧才昏昏沉沉被陈昭赶去睡觉。
荀彧顶着一张疲惫神色也难掩俊美的脸直勾勾顶着床顶。
他睡不着!
笮融一案拔萝卜带泥一样牵扯出大批官吏,广陵、下邳、彭城三郡更是直接空出了一半职位。
荀彧原以为寻些才德兼备的茂才填补空缺即可。虽逐一考察耗时费力,但他自信能甄选出贤能之士。
然陈昭却令所有人皆须应试,按考绩择取前半为官。
”欲选才德最优者,逐一考察太缓,当立标准择才。”
荀彧盯着从窗户缝隙中溜进来的那丝皎洁月光,耳边一遍遍回荡着陈昭这句话。
这是一个撼动大汉三百年举孝廉选才制度的一场应试。
他应当反对,他有很多个反对的理由。
可是、可是荀彧长叹一声,走到窗前,透过那一丝缝隙眺望澄净的夜空,一夜未眠。
翌日,陈昭看到荀彧面上那两个硕大黑眼圈,惊讶了一下:“文若一夜未睡?”
“彧思索了一夜。”荀彧坦然承认。
陈昭挑眉:“不过一场应试,如此文若便彻夜难眠,先帝卖官鬻爵之时,文若岂不是要日日郁郁寡欢?”
她觉得如今就是实行科举制的最好时机。有汉灵帝那荒唐的卖官鬻爵,三公也卖的例子在前,此时士人应当对科举做官不难接受
起码陈昭认为,能做出题的士人应当比能拿出三百万钱买官的富人要多些。
荀彧沉默道:“既主公要以应试择官,彧与公达愿先行参加此次应试,再由主公授予官职。”
荀彧的身躯清瘦,面上两个硕大黑眼圈显得他疲惫无比,他的脊梁却依然挺直。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荀彧神色平和,“彧昨日有此言,今日亦此言。”
废举孝廉而用科举,这是削弱士族而加强王道。
可这是公平之道。并非如桓灵二帝一般为一己之私而抬宦官打压士人,而是对天下所有人都公平的一条道路。
“士人难免议论主公,彧与公达率先参与应试,也能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荀彧温和一笑。
连他这位出自颍川荀氏的“王佐之才”都要以应试成绩分配官职,天下其他士人便说不出什么了。
“何须文若,我已有更好的人选。”陈昭淡定道,她既然要用应试择才,怎么会不事先选好彰显公平的例子呢。
曹操下令踩踏麦子者杀无赦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割须替代首级立威。
“吾至亲至爱的兄长,颍川陈氏陈群,如今已经守完祖父之孝,来投奔我了。”陈昭好整以暇,眼皮都不眨一下就把便宜亲戚卖了。
“其实想来,我老家离徐州也不远,说不准和下邳陈氏亦有血缘关系。”
陈昭几乎明示,“陈珪有一子陈登,字元龙,在徐州颇有名望,亦有出仕之意。”
她来得早,如今陈登还没来得及在陶谦麾下出仕,正好能抓个壮丁。
要说做给天下人看,谁能比陈家人更合适呢,毕竟陈家人可都是她陈昭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