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又一处高门大院外挂上了白色丧幡。

田府门楣上悬起三尺白幡,麻布粗糙,在寒风中簌簌抖动。大敞的院门中传来家眷呜咽的哭声,可连来往祭拜的官员都没几个。天色渐黑之后,方才有几个身影偷偷摸摸来祭拜,急匆匆来,又急匆匆走,生怕被人认出来。

天色已晚,张抚换了素服,悄悄溜出府门,只带了一个心腹小厮,提着一盏半明不灭的灯笼,往田府而去。到了田府,也只敢点上一炷香全当祭奠。

他和田丰都是冀州名士,多年的老相识,见到昔日老友最终竟落得个如此下场,难免物伤其类。张抚叹了口气,心中凄惶,又怕被人瞧见,再被袁谭扣上一个“你也是陈昭细作”的帽子弄死,只能低头快步离开田府。

虽说他的确生了投陈之心,可现在还没来得及动作呢,死了也太冤枉了。

祭罢,张抚匆匆回府,还未入府门,忽听身后有人低声道:“可是张公?”

张抚一惊,听出是同僚何赞的声音,忙邀请一并入府。何赞闪身入内,见张抚面色苍白,便叹道:“张公莫非也是去祭田公了?”张抚默然,只点了点头,左右张望,见不远处有仆役守着,忙示意何赞随他入屋。

二人对坐,何赞低声道:“田公死的实在冤枉,若他真投了陈昭,从东阿至邺城,沿途何处不能逃命,如何还会被压入邺城大狱?”

张抚苦笑:“你我都能想明白的道理,长公子却想不明白。忠心如田丰都难逃一死,何况我等。”

“陈昭虽对咱们没什么优待,可也不曾听说过她滥杀无辜士族。咱们迎她入城,大不了拿钱粮买命……”

这一次何赞没有反驳张抚这番投降的言论。

在有选择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既要钱又要命”,现在敌军都打到城门外,眼看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到了二选一的时候。

甚至不是小命和家产二选一,而是“人财皆无”和“舍财保命”二选一。

袁谭和刘夫人忙着守城,望着袁绍的尸体,刘夫人也终于妥协,愿意为报仇而暂且放下与袁谭的恩怨,先把邺城守住。

袁绍虽死,可并非没有忠心臣子了,只要能坚守到冀州其他地方的太守来援,亦或等袁绍外甥高干带兵来救,邺城就依然还有活路。

无人注意到邺城这片惊涛骇浪下的暗流涌动。

袁谭没有意识到,在邺城,出身汝南袁氏的他才是那个外来者。

是夜三更,邺城上空黑云笼罩,星月俱隐。唯有城楼角檐悬着的几盏城灯,在东南风中摇晃,照得城墙砖缝里青苔忽明忽暗。

及至四更,袁谭正在卧房中酣眠。忽听外面一道大叫,他揉着眼皮睁眼正欲唤仆从质问,一把明晃晃的长戟却已架在了他脖上。

他下意识抬眼,一张凶神恶煞的凌厉脸庞倒映在他眼中。

“哇哦,醒了。”吕玲绮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森白的牙,把手中戟尖又往前抵了抵。

袁谭双眼一翻,又软趴趴倒回了床上。

吕玲绮嫌弃用画戟戳了两下,发现这胆小鬼居然真被吓晕了。

“怎么跟那个曹短腿他爹一样胆小?”吕玲绮撇撇嘴,失了兴趣,命左右士卒把袁谭绑起来。

曹操他爹不如曹操,袁绍他儿子不如袁绍……没意思。

方才泛鱼肚白,邺城街巷间忽起一阵嘈杂。不少官员尚在梦中,便被破门声惊醒,睁眼便见寒刃架颈,甲士冷喝:”勿动!”(jjht);待他们糊里糊涂被押至长街,才发现街上已经插满了“昭明”大旗。

那城门边上,张抚、何赞二人早已冠带整齐,领着数十邺城官吏垂首恭立。远远见陈昭策马而至,张抚忙趋前几步,长揖到地,高声道:”昭侯至此,邺城士民箪食壶浆,恭迎昭侯!”

陈昭颔首,下马迎上张抚:“早闻张公大名,今日一见,喜不自胜。”

可以说是十分应付了,没办法,人家毕竟给开了城门,为了做好表率,也要装出一个以礼相待的模样。

目的是让天下人知道她对愿意投靠她的有识之士是大大的善待。

张抚激动的老脸通红,喜不自胜。

谁说昭侯桀骜不驯的?昭侯多有礼貌,还如此盛赞他!

昭侯夸他、夸他……早闻张公大名呢。张抚迅速找好了理由。世人盛传陈昭桀骜,连天子都不放在眼中,估计平时也不会夸人,他能从陈昭口中得到一句赞誉,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侧何赞亦满脸堆笑,袖中暗递名册,低声道:”袁氏逆党俱已标注,请昭侯过目。”

陈昭把名册手下,看向何赞,何赞立刻识趣道:“下官何赞,早闻昭侯贤名。”

“嗯,本侯知晓你的忠心,亦早闻何公大名,今日一见,也喜不自胜。”陈昭随口搪塞,懒得再多想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