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曹操很快就收拾好了情绪,他平日虽爱写一些抒发怜悯的诗赋,可他自己的性子和伤春感秋一个五铢钱的关系都不粘。

比起尸骨都凉透了的袁绍,解决面前困难,东山再起才是最要紧的事。

“陈昭势虽大,可天下之事,不到身死魂消的那一日,谁也说不准。”曹操负手站在屋檐下,抬目望星,衣袖被夜风吹起。

“战国之际,齐几覆灭,唯余莒、即墨二城,田单卒复其国。我如今还有一州之地,远胜田单。”

曹操这番话也不知是在给程昱打气还是再给自己打气,他目光悠长,望向东南方向。

“陈昭此人,吾重之,不足畏之。”

程昱看向曹操的眼神带着欣赏。

他们干谋士这行,最怕的事是什么?最怕的事就是跟错主公。只要主公还有志气,就没有扶不起来的阿瞒!

“许攸来投,带了两千车粮草,足以让大军吃上两月。”程昱低声道,言语间对许攸态度微妙。

他知晓冀州军中离开东阿之时大概还有多少粮草,这段日子再耗费上一些,估计所剩的粮草都不足五千车,一下就被许攸卷走了半数……

程昱觉得自己够缺德的了,没曾想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世上还有许攸这等比他更缺德的人。

曹操对许攸的态度也颇为微妙,袁绍对麾下不少谋士苛刻,可这“不少谋士”中绝不包含二人昔日旧友许攸,许攸在袁绍尸骨未寒之时就卷了大批粮草来投奔他……让曹操觉得自己有朝一日危难之际,许攸也会再背刺自己。

“许子远解我燃眉之急,吾当厚待之。”曹操沉声道。

程昱了然,厚待之,而非重用之。

曹操又道:“两月之后,便到秋收之时,到时就能缓过气了。”

“只是并州亦有二郡受灾,加之并州人口不多……吾欲清算田地,多收田税。”曹操缓缓道。

程昱迅速代换了一下,嘴角一抽。

您直接说照抄陈昭收世家大族的税不就得了,还非得改头换面一番。

“主公明鉴。”程昱拱手表示赞同。

随着战乱四起,士族苦心积虑经营了数百年的名望立身体系正在迅速崩溃。尽管大部分人依然对士族抱有崇拜之心,可一小撮聪明人已经察觉到了世道的变化。

乱世之中,名望在刀剑面前一文不值。

而程昱恰好是那天下间最聪明的一小撮人。

“粮草暂已充足,燃眉之急只剩抵御公孙瓒一事。”曹操摇头叹息,“可惜志才又病,不能为我出退敌之计。”

一路车马劳顿从兖州搬到并州,戏志才身体虚弱,在马车上吐的昏天黑地,刚到并州又卧病不起。他倒是还想要强撑病体给曹操出谋划策,可曹操如今已经是略懂养生之道的曹孟德了,当下便压着戏志才卧床休息。

将程昱送走之后,曹操孤身回到书房,翻出一份他这几日刚整理好的士族豪强名册。

“唉,汝(GLrS)等也莫要怪我,实是军中粮草匮乏啊。”曹操抚摸着名册上一串的名姓,自言自语。

兖州之失给了曹操一个沉重的教训,尽管曹操十分想把所有失败原因都推到张邈的背叛上。可事实上,曹操不得不承认,他为了搜集粮草,大肆强征庶民粮食也的确是促使他大败的缘由之一。

先前哪个诸侯都劫掠庶民,天下乌鸦一般黑,他做也就罢了。偏偏现在出了个神女出身的陈昭,打着“天下太平”的口号,又擅长弄粮草,从不劫掠庶民。

兖州挨着青徐二州,他这边一动手劫掠粮食,那边流民就乌泱泱去投陈昭……数年经营的基业一朝沦丧,家眷尽数被俘,又失大将典韦,教训不可谓不惨重。

来到并州之后,曹操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士族豪强好欺负——现在袁绍死了,他们又无处可去,要么乖乖拿出粮草来资助他,要么就去投奔陈昭呗。

他只要三成粮草,落了陈昭手里可就不是三成粮草能打发的事情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曹操冷笑一声。

他只管结果,不管是庶民还是士族,都只是能供他成就大业的台阶,哪个更容易爬,他就踩哪个。

曹操左右张望,确定四下无人后,才蹑手蹑脚地撅着屁股从书架底层抱出一个乌木匣子。曹操拿袖子抹了汗,小心翼翼地打开,但见里头齐齐整整码着二十来本书册,每本都拿素帛裹着书脊。

他如获至宝般抽出一本书册,书册上写着一行墨字——

《太平要术·生粮部》

著者:陈昭

“哼,你既势大,我便偷偷都学来……”曹操自得一笑,对着火烛奋笔疾书。

左边十来册的边角都卷了毛边,有几页还粘着墨水痕迹,显是被曹操反复翻阅所致;另一半则崭新如初,尚未得及批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