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2页)
他身为即将接任的吏部尚书,实不乐见如此。在朝为官,讲究一个和衷共济,必要时必须发挥自己的影响,给别人提供一点保护,那也是应有之义。花花轿子人抬人,别人抬他,他也要抬别人,这么相互扶持着才能走得长远。
这么想着,他便不动声色地劝起刘钦,搬出先时成例、搬出祖宗之法、搬出现在的内外形势,劝刘钦当此之时还是海内休息、务求安静为上。对刘钦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些甚至还牵扯到他——他只能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说只能徐徐图之,劝刘钦处置好当前的急务,全力平叛,平叛之后,再厉兵秣马,对抗夏人。
他以为自己说到夏人,会正中刘钦下怀,没想到天子闻之不置一词,便让他离开了。他回家之后,想到这一番问对,心里颇感不妥,但想自己所说也没什么破绽,便又放心。
可是等任命下来,他不得不想,莫非刘钦如此为之,和几天前这一番话对话有关?难道他说错了话,吏部这才落入别人手里?让他去工部,还有什么别的深意?
崔孝先彻夜未眠,想了很久,渐渐品出一点味儿来。明摆着的是,刘钦迟早要动岑士瑜,不是今年,也是明年,尤其是刘钦想用周维岳却遭疯狂阻止而未能成事之后,崔孝先便更加确信,这样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是不会允许岑士瑜这样的老臣始终骑在他头顶上的。
现在不动岑士瑜,只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但不成熟,不代表就完全不做任何处置,少不得要挖一挖他的墙角。让自己夺了他的工部,或许便是这第一步。
想到这一点,崔孝先心里一惊:如此一来,刘钦不是将他架在火上烤了么?顿感不妙,但马上转念一想,此事虽然得罪人,但于他而言,毕竟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刘钦既然要他与岑士瑜相斗,就一定会在背后支持他,于一个臣子而言,有君主的支持,那便是立于不败之地,比什么都更重要。事成之后,那时朝中第一人是谁?还不是他!
他马上踌躇满志起来。若真要斗,岑士瑜纵然老谋深算,却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而另一面,岑士瑜得知刘钦的任命,同样也是一惊。以一人兼掌两部,本来就不是常例,刘钦任命如此,他不好不照从。纵然他能发动些力量在朝堂上为他张目,但毕竟会现出恋栈不去之态,那些虎视一旁、眼睛都看红了的大臣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死死占着两部,毕竟颇不得人心,纵然千般不愿,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出了这等事,他不能不怀疑刘钦是想违背一开始向他做出的政治许诺,要开始动他了。但一来崔孝先一向对他甚是恭谨,接任之后第一件事也是赶紧来他府上拜望,二来新任的吏部尚书李章甫是他的同年,两人有几十年的老交情,吏部到他手里,就有一半到了自己手里,拿工部换半个吏部,他也不算太吃亏,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太激烈的反应。
只是他心里难免不安,便进宫一趟,不是面圣,而是探望了太上皇刘崇。
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钦自然不会太过分,不可能幽禁起来,不让他和任何人来往。但岑士瑜去见他,附近宫人并不退开,只在旁边垂头站着,岑士瑜便知道,这定是新皇的耳目,两人说过的每一句话用不多久,必定都会传入新皇耳中。
一个多月没见,刘崇已见老了,两个老友相对,一时不胜唏嘘。刘崇瞥了宫人一眼,对他苦笑一下,岑士瑜少见他这幅神情,心里一时百味杂陈。他怕刘崇不知,将朝中近来的人事任免同他说了,刘崇却也已经听说,并不直接评价,只是道:“年轻人不安分,总要动上一动,你不由着他们,还能怎么办?”
他说这话大有颓唐之意,引得岑士瑜禁不住便想发问:“陛下难道心志全无了么?”可是还没问出来,便见刘崇看向自己的眼神颇有深意,不由一愣,知道这里不是说话之所,便叹一口气,转去闲聊,替久居深宫的刘崇解闷。
刘钦不知有没有察觉什么端倪,但之后始终没找他的麻烦,直到又一条任命赶在他已经不再兼掌吏部、李章甫却还没接管的间隙当中,在崔孝先尚且实际掌握吏部大权时发下——
周维岳出京,仍任县令,任地就在他岑士瑜的老家江阴。
新皇终于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