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第2/3页)

下意识地,刘钦的手指动了动。他站起来,趿着鞋子走到窗边。

内侍闻声从角落间过来,刘钦看着他在一扇扇窗户前穿行而来,阴影和月光在他前倾着的身体上交替着掠过,知道他马上就要赶到自己面前来,也知道现在寝殿外面还候着许多人,只要声音一扬,他们就会纷纷赶来,在自己身前跪成一片,却还是觉着有几分孤独。

他少有这样的感觉,它在今夜忽然生发出来,不是尖利的、暗暗痛恨着什么的,甚至也不是忧伤的。它那样陌生,那样柔软,带着怜爱和一点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暗暗的期待,像斜挂在屋脊上面的那轮月亮一样,静谧无声、却又源源不绝地向他那颗在今晚忽然敞开条缝隙的心里吐着清光。

他感到一阵宁静,又从宁静中生出种强烈的冲动,让他踏着大步出门,只给身后措手不及的的内侍留下一句“取笔墨来”,人已经走到院外。

夜晚的皇宫好像比白日里更加空旷宽广,他走过几道回廊,曲折反复地穿行,一路走了很久,终于找到他白日里常经过却很少逗留的石亭石案。

他坐下去,几乎有些急不可耐了,看宫人捧着笔墨急匆匆追上来,在桌上压平了纸,便即提笔,匆匆蘸了还没研好的墨,在纸上写道:

梦后身千里,觉来近五更。

魂交非一晤,两地若平生。

月白怜霜影,风多咽露茎。

思君欲有寄,展此若相逢。

一口气写完之后,他回头看看,不甚满意,但情之所至,也难再写出第二首,便就着这首小诗,往后又写下去。夜风一次次吹起纸的一角,也吹动他的袍袖,一封信还未写完,他的手便冻得僵了,他却丝毫不觉冷意。

后世人们常以为,帝王诗便该有帝王气,但在刘钦一生所作的诗当中,符合此种标准的竟不见一首。

这首寄给陆宁远的诗流传于后世,有时被作为君臣之间信重亲爱的典范而为人津津乐道,也有时被拿去同其他帝王诗相比,因缺乏王气又少事雕琢而显得颇为庸碌,甚至于他的功业面前,显得太过纤细了,当然也有专事研究者藉由此诗得以一窥雍国这位承上启下的有为之君在史书之外不同寻常的真实性格。

但无论如何解读,他在那时写下这样一首诗的缘故总没人知道。同样地,几天后陆宁远收到这封信,展开信纸,读到这首小诗和后面长长长长的话时作何反应,也没有任何记载。

收到这封信和随信送来的包裹时,陆宁远正在乡邑间协助周章安置流民,再从中招募士兵扩充军队。送信的驿使在官署和大营里遍寻他不着,又因皇帝嘱托要尽快送到,不得已进田间寻他,好容易才送到他的手上。

那时陆宁远正在让军士分发粮种,带去的士兵遍布所在乡县,在这些人的保护之下,从周维岳处借调的几个丈田成吏正在清丈田亩,重新划分土地,或是脚底走穿,或是笔杆写断,上上下下均奔忙着。陆宁远收到信后,虽然明知是天子信函,一时却也无暇打开,只得放在旁边。

等到吃饭时,旁人各自歇了,连事务最多的周章都坐下来啃了几口干粮,陆宁远才终于得空拆开包裹,读不数行,便不由呆住了。

他轻轻“啊”了一声,如被什么压在胸口,不受控制地向后退出半步。在这一刻,这些天在田里见惯了的耙犁不是犁在水田里,而是从他身上犁过,将他犁成了一道一道,上下各自分开。

他什么都没来得及感到,李椹的声音从旁响起,“陛下又给你写信了?”

陆宁远一惊回神,重新拼成一整个,见李椹凑近了脑袋,下意识把信一折拿得远了。

李椹撇一撇嘴,转回了身,底下脚尖却还朝着他,“得了,我不看。”

他这招欲擒故纵不算高明,陆宁远精通兵法,却轻易入其网罗,犹豫了下,把信纸第一页给他,低声道:“你看看吧,我……我不懂诗。”

李椹接过,扫了才两眼,便在心里一惊,好像撞破旁人的什么隐秘,有点后悔刚才的自告奋勇了。这诗实在不像刘钦写的,起码不像他一直以来认识的现在正坐在龙椅上的那个,或者说全看不出半点关系,但看笔迹分明是他的笔迹,看陆宁远的反应也知作者再没有第二个人。

他没敢再看小诗后面的附字,便将信还给陆宁远,匆匆道:“挺好的。”

陆宁远看着他,脸上神情还有几分如在梦中。

“嗯,挺好的。”李椹又道。

陆宁远接过,低头看了又看,抬头望向他,“我怕我……读得不对。”

“你读到什么,什么就是对的。”

陆宁远喉头一滚,像是吞下了什么东西,又像被火烫过一下,慢慢把信又看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