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2/2页)

三岁的庆阳听母妃简单提起过这位外祖父,知道是当时身为一地知县的外祖父将母妃献给父皇的。

庆阳还记得她与母妃的那段对话。

“母妃,大哥大姐的外祖父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看不到他,我跟三哥的外祖父也去世了吗?”

“……没有,你外祖父在外面当知县呢。”

“……二哥的外祖父是严锡正,严锡正有开国之功才能当左相,我的外祖父才干很差吗?”

“……前朝很乱,外祖父就是混日子的,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才。”

“母妃,外祖父今年多少岁了?”

“我算算,应该有五十三了吧,正好比麟儿大五十岁。”

现在想想,外祖父四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知县,要么是其怀才不遇,要么就是本身无大才,可真有才的话,凭父皇对母妃的宠爱,怎么二十年来始终让外祖父在地方辗转调动?

庆阳仔细查看了父皇登基后罗蟠的履历与考功,总共十年的知县生涯中,罗蟠有七年都是混日子,最后三年大概终于认清他不能凭借在宫为妃的女儿平步青云了,终于勤勤恳恳在最后一任知县上做出了政绩,直升郡守。

罗蟠的第一任郡守是在益州做的,他鼓励百姓开荒,捐出个人银款为百姓修桥铺路,还破了前任郡守未能破解的三桩杀人旧案,因此得了很高的政绩考评。前年调到了京师的汝南郡,距离京城是越来越近了。

庆阳能从母妃的态度中猜出罗蟠对母妃并不算慈父,不然母妃不会对亲生父亲毫无思念,正因为如此,父皇待罗蟠也是全看他的政绩决定升迁与否,或许考虑到罗蟠年纪越来越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没了,父皇才决定把老人家调到京师,方便让母妃见老人家最后一面?

无论如何,庆阳都不认为罗蟠是继任工部营缮司郎中的合适人选,一则此人的功利心太强,前朝没人脉的时候混日子,新朝有宠妃女儿了就指望靠女儿混好日子,眼看着混不到才卖力表现给父皇看,二则此人年纪太大了,工部事情繁忙,万一他到任不久就没了,吏部岂不是还要再忙一场?

所以,小公主为自己负责的这十人排序时,将罗蟠放到了最后一位。

考功司郎中谭詹将所有名单呈递到尚书杨执敏这里。

第一张名单就是正五品郡守的,杨执敏从上往下看,贾方平排在第三,罗蟠排在第十。

他问谭詹:“谁排的?”

往年他都会特意把罗蟠排在前头,再怎么着这人也是丽妃的父亲啊,皇上可以不选,但他不能不荐。

谭詹笑道:“公主排的,理由是罗老早年政绩平平,不如前面九人。”

杨执敏指指贾方平的名字:“这个又怎么说?”他记得,这是小公主发现的人才。

谭詹:“公主说,此人刚入官场四年,有才却少实干经验,最好再多在地方历练几年,去其傲气。”

杨执敏摸摸胡子,继续看下面的几份名单。

最终,杨执敏选出包括了罗蟠、贾方平在内的五人,先拿去中书省给二相过目。

严锡正眉头一皱,指着排在下面的贾、罗二人问:“公主选出来的?”

杨执敏就把小公主对二人的评词都说了一遍,微笑道:“臣觉得公主的话有些道理,只是贾方平的傲气可以化为为政的锐意,罗老早年政绩平平近年政绩斐然,恰恰说明其怀有大才,既然有才,吏部便该举荐。”

严锡正:“……说得不错,走,你随我一起去见皇上。”

到了兴武帝面前,严锡正便让杨执敏一一点评名单上的五人,包括转述小公主的两番评词。

兴武帝强压着嘴角,问严锡正:“麟儿与执敏各执一词,左相认为这二人如何?”

严锡正:“……臣赞同公主,贾方平当年挨打就说明他行事还不够周全,需要多练练,至于罗蟠,可用可不用,全凭皇上决断。”

他自己也是老头,不会挑罗蟠的年纪,但罗蟠的功利心是个大问题,这种人,既能为了进京而勤政,那么等他如愿以偿了,他也很容易懈怠下来,甚至开始作威作福。

兴武帝就指了指杨执敏:“你啊,举荐外人一荐一个准,就是遇到朕的亲戚总要犯点小糊涂。”

杨执敏:“……”

这是单指丽妃的父亲啊,还是也连带了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