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3页)
等中书省这边初批完了,一摞摞奏折就被送到了御书房。
兴武帝一直都很重视吏部的折子,越重视看起来就越认真,认出女儿的字迹后,兴武帝笑笑,派人去传女儿来御书房。
中书省离乾元殿近,庆阳来得很快。
兴武帝先问贾方平:“扬州是富庶之地,你把他调到凉州的天水郡做郡守,看似平调,实则是贬了官,麟儿这么改,是为了刚当上皇太女要避嫌,还是为了你那个让黄河水变清的长远之计?”
庆阳笑道:“果然什么都瞒不过父皇,儿臣此举确实是因为要重用贾方平。”
二哥曾笑她的治河之念为天方夜谭,庆阳恼二哥,却也深知想让凉州、晋州那一片片黄土坡变成青山绝非一时之功,甚至终她一生都未必能促成此功,可万事开头难,她总要去试过才能判断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
为君者定国策,再选贤臣去推行,贾方平就是庆阳看好的那个贤臣。
兴武帝点点头,道:“贾方平应该能改善天水郡的民生,但如何化黄丘为青山应该杨节更擅长一些,你为何不把杨节调去给贾方平帮忙,反倒要让杨节继续留在泸县当知县?”
庆阳:“杨节这两年只是帮泸县百姓开辟了三千多亩的梯田,距离他的万亩之计还有六成多没完成,而且有了梯田不等于百姓增加了粮产,儿臣想再观察他三年,如果未来三年他开辟的那些梯田都能保持产量,才证明他确实是个能臣。这三年正好让贾方平将天水郡各县的河流丘陵地势以及各地宜长的作物树木花草查探清楚,包括教化百姓想办法增加劳工民力,否则杨节去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兴武帝不知不觉靠到了椅背上,看着女儿胸有成算地侃侃而谈,看着女儿眼中的灼灼光彩,竟有种吃了灵丹妙药的舒畅之感。
有建功立业之心却不急于立功,有贤臣苗子却能冷静旁观查证,如此明君之质,简直是天佑大齐!
偷偷在心里笑了一阵,兴武帝皱眉道:“贾方平治理天水郡至少要三年,杨节过去了,即便他有能完成你所愿的才干,他也只能先集中精力于一县之地,可能要三五年才初见成效,然天水郡就有六县,凉州、晋州为黄丘所累的县城至少有三百县,麟儿想过没有,到最后臣民们或许会诟病你劳民伤财却无功?”
一个县的黄土山变成青山了就能明显减少黄河水中的泥沙吗?不可能,那么即便女儿得了几县的青山,官员们见不到成效,还是会指责女儿,尤其是那些别有居心的。
庆阳笑道:“黄河水灾自古就有,光修渠不治沙永远都是治标不治本,儿臣此策无错,那么就算儿臣为此劳碌一生也无功,后世之君总有效仿儿臣者,百年千年万年之后,黄河总有水清一日,那时后人也将为儿臣正名。”
兴武帝朝女儿招招手,等女儿站到他面前了,兴武帝用力拍拍女儿的肩膀,欣慰道:“父皇虽然看不见那一日,但父皇相信,麟儿的功绩一定会胜过父皇这一朝。”
他能打天下,论治天下之才,他已然输给了女儿。
庆阳看看父皇的肩膀,再看着父皇的眼睛道:“我肯定会胜过父皇,因为父皇只从祖父那里继承了一身的赌债,我却从父皇这里继承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王朝。”
因为有如此英明神武的父皇,她才会比父皇站得更高。
兴武帝一把将女儿转了过去,飞快擦擦眼角再笑着转移话题:“不夸了,再夸咱们父女俩就没完没了了,对了,朕准备让你母妃从你那些表妹中挑一个温柔贤淑的赐婚给吕朝良,你觉得如何?”
吕朝良,成国公吕瓒的次子,年方十九。
庆阳瞬间明白了父皇赐婚之举的深意。
吕瓒是开国功臣,也是前太子的岳父,现在储君换人了,即便庆阳当面告诉吕瓒她不会猜疑他,吕瓒敢信吗?
让吕家与自己的母族联姻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让吕瓒安心的办法,同时也能让一些试图拉拢吕瓒反对皇太女的势力有所顾忌。
至于吕朝良喜不喜欢罗家的姑娘,罗家的姑娘愿不愿意嫁给吕朝良,跟国事相比,那并不重要,毕竟当年大姐大哥二哥三哥的婚事也都是父皇出于国事考量直接赐婚的,庆阳既为储君,就得学父皇的以国事为重,最多嘱咐母妃选个明事理且愿意嫁进吕家的表妹去联姻。
兴武帝:“你那些舅舅表哥们,麟儿有什么安排吗?”
罗蟠子孙太多了,如今罗家沾了丽妃与女儿的光水涨船高,一个都不用显得女儿太绝情,用吧,罗家就今年考了罗万青一个举人出来,年轻的小辈还能继续读书继续考,那些四十多岁的舅舅们基本都没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