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2页)
轮到庆阳这个皇太女成亲,陪不陪张肃“回门”就完全看她的意思了,她愿意的话,父皇自然不会反对。
庆阳出这趟宫,并不是单单为了给张肃体面,主要是想与这几年很少见面的国公夫人徐氏说说话,再问问张坚、张恒云州与晋州的情况,至于张玠,这几年都在京城,倒没什么好聊的。
去乾元殿跟父皇请辞后,庆阳与张肃从东华门出了宫,宫外备了两辆马车,一辆坐人,一辆装礼。
上车后,庆阳问张肃:“你大哥二哥准备何时动身?”
张恒在晋州军,随着西胡、东胡相继对大齐称臣,北边近来太平,张恒回去不用那么急,张坚却是云州总兵,位高权重,不宜在京城耽搁太久。
张肃道:“应该就是这两日。”
庆阳:“年底该各州总兵回京述职,你大哥现在回来了,年底就不用再折腾了。”
云州离京城太远,张坚带着妻儿赶路,来回来去就得走三四个月。
张肃:“大哥打算让大嫂她们留京,如果年底皇上召他,过完年他再带她们同回云州。”
庆阳:“那也要分开半年,你大哥真舍得。”
张肃:“大哥是想让大郎二郎近水楼台,多几次瞻仰皇上与殿下威仪的机会。”
庆阳笑了笑。
京城的勋贵子弟,大多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年年都有机会面圣,像几位开国功臣家的子弟,父皇就经常叫上他们同去狩猎,时间一长就有了君臣之情,所以这些子弟年纪一到,父皇就会安排他们外放历练。
但那些通过武科举考出来的地方武官,如程知许这样的探花,以前从没有见过皇帝,虽自幼学习忠君之道,君臣之间却无相熟之后处出来的君臣之情,少了这层情分便会少了几分忠心,所以父皇会留武状元榜眼探花们在禁卫司、御前军、四大京营任职几年,然后再安排他们外放历练。
庆阳想,张坚留两个儿子在京,既是要儿子们沐浴皇恩继而忠君,也是向皇家表明他的忠心。
卫国公府到了。
张玠、徐氏带着张坚夫妻、张恒夫妻以及大大小小几个孙辈前来接驾。
张肃扶庆阳下车时,张玠等人同时跪拜皇太女。
庆阳笑着叫众人起来,看着张玠夫妻道:“我自幼时便常来府里玩,父亲、母亲不必多礼。”
在外张玠永远都是她的臣子,当她为了家事来卫国公府的时候,她会敬称张玠一声“父亲”。
皇太女唤得自然,张玠、徐氏都很受宠若惊。
简单寒暄之后,张家众人将皇太女与驸马请至了厅堂。
张肃现在有三个侄子两个侄女,个个都是俊秀之貌,其中长孙大郎今年已经十三了,身形挺拔如芝兰玉树。
庆阳多看了两眼大郎,因为这孩子让她想到了少年时的张肃,模样确实也有四分相像,尤其是那种少年老成的守礼之姿。
庆阳让拂柳分别给每个孩子都赐了赏,还把张肃二哥家三岁的小侄女抱到怀里稀罕了一会儿。
徐氏不可能把小儿子拉去别处询问儿子有没有伺候好皇太女,但她悄悄观察着皇太女,见皇太女笑容明艳,就猜测小儿子应该还是有些本事的,至少没招皇太女的嫌。
聊了些家常,徐氏带走了儿媳妇与孩子们,让丈夫与三个儿子招待心怀国事的皇太女。
庆阳没跟张家父子见外或客气,直接先从三十六岁的张坚问起。
张坚完全以臣礼一一回答皇太女的询问,不敢有任何敷衍。
张恒今年也三十岁了,蓄了短须,发现皇太女更关心边关百姓的民生,便将自己所知如实相告。
最后,庆阳同时问张玠、张坚、张恒父子三人:“民间关于我为皇太女,都有哪些议论?我要听实话。”
张玠沉默片刻,道:“京城百姓皆知殿下有状元之才、北伐之功,赞颂殿下者居多。”
言外之意,皇太女在京城的民心甚为牢固,有几个说话不中听的也是少数。
张坚道:“云州远离京城,当地百姓更在意眼前的温饱,对储君废立议论得并不多,不过臣曾微服走访民间,因殿下的北伐之功,百姓提及殿下时也多赞誉之言。”
张恒难得笑了下,道:“殿下北伐刚刚大捷时,北边各地的百姓便对殿下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了,连街上的女童玩闹时都喜欢扮作公主、女将军。”
神色一直都很淡然的庆阳听到这里,也笑了,交待张坚、张恒道:“京城这边的消息我多少都能探听到,晋州云州太远了,官民之间若有非议,还劳两位兄长及时告知于我。”
二人行礼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