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我是小又不是傻!(第2/3页)
皇帝没有接话,又将注意力击中在平安的挽弓手法上。
平安用力将弓弦拉满,却忽然松懈下来:“地方官不重武学,为什么特别重视文教呢?我们老家的知县,每年都要在举人生员身上投入很多精力。”
钱祭酒笑道:“因为文教是衡量地方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
平安说:“那把武学也作为政绩标准,不就行啦。”
两人都是一愣。
钱祭酒心里想,话说得简单,推行之人不知要背多少骂名。
皇帝想的却是,回去就让吕畴上一道奏疏,此人不怕弹劾。
恰在此时,陈琰引着几位阁老、尚书联袂而至。
陈琰和郭恒看到在玩小弓箭的平安,先是一愣。
皇帝一眼看过去:“你们不在彝伦堂听讲,怎么都出来了?”
“呃……”正打算行礼的尚书们都愣住了,还是吕畴有几分急智:“中场歇息,我们出来上茅厕。”
陈琰看向平安,这孩子平时看着挺聪明的,怎么一到关键时候就冒傻气呢?
内阁六部九卿都把他围起来了,他还在盯着箭靶数圈圈。
都射到旁边靶子上了,有什么好数的?
大佬们也都是一头雾水,为什么陛下要掩饰身份?且这是谁家的傻儿子?
陈琰连忙上前认领,跟众人告罪一声,先将平安送回了签押房。
……
未时正刻,圣驾乘坐御辇离去,群臣也各自回衙办公,钱祭酒攒了满肚子牢骚,拉着陈琰叨叨了两刻钟。
平安中午吃得不多,又去校场活动开了,这会儿有点饿,一个人在签押房里吃油酥鲍螺。
陈琰进来时见他在吃东西,默默坐在一旁批复公文。
能怪孩子吗?明明是大人撒谎在先啊。
“爹,别担心,我心里有数啦。”平安笑嘻嘻地说。
陈琰微惊:“你都知道了?”
“起先也不敢相信,后来他教我射箭,我发现他手上的茧子跟您和小叔公、师祖他们都不一样,根本不是握笔握出来的。”平安道:“后来你们都去了,也由不得我不信啦。”
陈琰十分好奇:“既然已经看出来了,为什么要装作不知道?”
“我是小又不是傻!”平安跳下椅子,比比划划:“那可是皇帝,我踩着他的肩膀跳下去的,多尴尬啊。”
陈琰有点发懵,正常人踩了皇帝,会先考虑到尴尬吗?
平安眼睛里透着机智的光:“所以我权衡了一下,只要我不知道,我踩的就不是皇帝。”
他还有理论依据呢。
“李博士说,‘世间万物皆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万物之源’。”
陈琰揉着生疼的太阳穴,支使一个书吏:“叫李博士来一趟。”
……
次日早朝,着重商议吕畴关于“重开武学”的票拟。
在京的官老爷们自然没有异议,就连想向来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科道言官都没什么反对之声,但旨意传达至地方,却引起了地方官员的强烈不满,纷纷上书哭穷诉苦,痛斥吕畴别有用心。
吕畴早被骂习惯了,京城的言官他都不怕,地方官能奈他何?
总不能都跑到京城来,把他骗到左顺门打死吧……
于是吏部、兵部、礼部各拟各的条陈,争取在年底之前将各地武学推行下去。
……
平安当日从校场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给陈平继写信,让他多等一年,尝试投考武学,不要急于离家出走。
老钱倒是委屈坏了,一生顺遂的老学官经历了人生最至暗时刻,好几天不想跟平安说话,平安只好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司经局借了一些养鸟和促织的书籍,拿来哄他。
老钱啼笑皆非,他堂堂国子监祭酒,想找什么书找不到?不过毕竟是孩子的心意,他又向来好哄,当然是选择原谅啦。
……
紫禁城,北三所。
珉王李泊言从长春宫一路跑来,就见母妃在几个宫人嬷嬷的陪伴之下从里面出来,脸色有些不好。
李泊言松了口气,听说母妃大清早的来了这里,还以为她八进冷宫了呢。
“母妃,您没事吧,哪里不舒服?”珉王问。
淑妃推说没事,身边的嬷嬷小声对珉王说:“姚太妃病的急,娘娘去向皇后娘娘请旨,请太医来给她诊治,但是……”
说罢,她摇了摇头。
姚太妃是先皇的妃子,因口舌之误被打入冷宫,后来又因子午相冲而免于殉葬,就一直在北三所居住,说是太妃,其实不过三十多岁。
淑妃叹一口气:“年前还一起推牌九,说不行就不行了。”
冷宫里阴冷、偏僻、贫瘠,宫人太监不会用心照顾,太医也不能常来,又有颇多男女大防的忌讳,因此淑妃向中宫请旨,请太医给姚太妃诊治,内廷走完一切程序,真正等太医出诊的时候,已经药石无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