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名师押题宝典。

平安的功课,沈廷鹤是心里有数的,尽管他平时净忙一些不太常见的事,但毕竟天资聪明,一路名师喂上来,想学不好反而是难事。

沈廷鹤鼓励平安说,他翻过年去也只有十三岁,考童试都不算大,敢于下场应乡试,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了。

平安:到底是谁说自己“敢于”了?

沈廷鹤却单方面认为,以平安现在的水平,只要在时文写作上稍稍下点功夫,明年三月至五月的北直隶科试问题不大,只要通过了科试,就拿到了秋闱的入场券。

平安:《稍稍》。

不过在报名科试之前,他需要靠他亲爹三品京官的身份荫一个监生,获得留京考试的资格。

平安:“……”

这辈子终究还是拼上爹了……

但平安也有硬伤,比如他的字就写得很一般,好的馆阁体要求圆润饱满、力度均匀、收笔回锋要含蓄内敛,体现出严肃端庄感,平安刚刚能做到大小行列均衡、比划干净清晰而已。

谁知大师祖告诉他,乡试的要求虽多,但对字体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是糊名誊录,只要把馆阁体写清晰,不要有别字涂改脏污造成废卷即可,一直到会试都是如此。

当然,在殿试时,一笔好看的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不必誊写,现场阅卷,如果字写得太差,会被直接落进三甲,这也是郭恒一直对他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因。

不过以平安目前的水准,师长们并未打算让他参加后年的春闱和殿试,也就是说,他有足足四年时间去练字。

平安:“……”

被一窝神童长辈支配的恐惧,谁懂?

大师祖说完开场白,就带着他从《大学》开始读起,带注述精讲。

《大学》这本书,全文两千余字,算是经学入门,其实平安这种从四岁就开蒙的孩子,多在蒙学时期就开始通背了,后来又不断的带注温习,反复捶读多年,真可以说是烂熟于胸了,可他的大师祖,似乎永远有新的观点教他。

沈廷鹤是个很传统的老师,当年手带着陈琰读书也是这样,细致入微的,掰开揉碎的,极具耐心的讲解。

由于篇幅较短,只用半个下午的时间就讲完了《大学》,沈廷鹤知道平安的超强记忆力,故而没有直接考问,而是出了一道题目,让他自己尝试破题。

平安看着纸上那一行小楷——“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他哪里学过八股文,不过他从小没有经受过贬低式的教育,不知道怯场为何物,大师祖让他破题,他就大胆地破题。

“意者心之所发,诚者谓之实也。君子慎其独,则免于自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意”由内心而发,“诚”是真实无妄的意思,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自律,才能杜绝“自欺”的情况发生。

倒让沈廷鹤有些惊讶:“你爹教过你破题?”

平安摇头道:“没有,小时候在翰林院和国子监,经常听人破题,上次陪我爹去贡院阅卷,也偷偷读了不少,依葫芦画瓢的。”

沈廷鹤压抑住内心的惊喜,还不忘与陈琰心照不宣地忽悠他:“偷偷读卷的事,不要对外人说。”

平安眼睛乌亮,一脸占了大便宜的表情:“知道的,只跟师祖说。”

沈廷鹤又让他说说,认为该如何破题。

平安道:“我发现大部分考题,只要知道原文出处,背过注疏,抓住题目的主旨,然后紧扣主旨,就能破题无误。”

沈廷鹤终于绷不住笑了:“你可知道你这一句‘只要’,是多少人数十上百次才能练就的本事?”

平安:???

沈廷鹤感觉自己有些忘形,忙是敛笑正色,开始给他讲解破题的要求。

譬如破题只有两句,讲题目准切的一剖为二,两句之内要扼题之旨;不能提及孔孟圣贤之名,要用代字,孔子用“圣人”,颜回用“能者”等,破题不合要求,考官可以不看后面的内容,直接黜落,所以好的破题是成功的一半。

凡是准备应试的读书人,都要从破题开始学起,写出若干个之后,才开始尝试作后面的部分。

沈廷鹤又出了两个题目,平安果然被难住了。

这时灶房飘来炖肉的香味,是平安上次来就喊着要吃的板栗炖鸡。

抬头往窗外一看,天色已经擦黑了,下人几时进来点的灯他都不知道。

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沈廷鹤没打算让平安昼夜不辍的苦读,毕竟还在长身体呢,吃饭睡觉是第一位。

便收起了书本,随口打发他带着题目回去问他爹,先洗手吃饭。

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这一点上平安一点也不含糊,认真抄下两个题目装进大荷包里,高高兴兴地去吃饭。